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于汝者,皆拜。并语于汝诸弟。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余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刘邦《敕太子》
【小识】
刘邦以一个泗水亭亭长起家,戎马一生,终登帝位,可谓不易。他临终告诫太子,循循善诱,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太子乃汉惠帝刘盈,谥号“惠”。敕,告诫的意思。为自上命下之辞,后多为皇帝对臣下命令的特旨。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刘邦、曹操,真大英雄也。他们敢于直面自己,不掩饰,不虚美,殊为难得。文章一开头就说,我遭逢乱世,正赶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代,自己很高兴,以为读书没有用。等到“践阼”,即皇帝之位,才开始读书,让别人讲解,才能明白作者的意思。“追思昔所行,多不是。”想起以前的做法,是不对的。语句之间,多遗憾、悔恨之情。以帝王之尊,晚年追悔自己早年不读书之过,确实难得。
第二段,讲尧舜传位传贤不传子,因为“子不中立耳”,儿子没有能力。并说,人有好牛马尚且怜惜,何况天下乎?我因为你是长子,早就有立你之意,而且商山四皓,都跟从你,这都是我无法招来的贤人,但为你而来,可见你是可以任大事的。现在就决定你为太子。这里的商山四皓,是秦末隐居于商山的四位贤人,皆八十有余,西汉初年,刘邦多次敦聘,都不来,而太子却与四人为友,从而刘邦就打消了另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
第三段,刘邦坦率地说,我从小不喜欢读书,只是能读一点书,认得几个字,所以,文词写得不太工整,但还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如今读你的文章,还不如我。你要勤奋学习,每次上疏,要自己亲自写,不要让人代笔。这段话,真是读来字字泪。但也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为英主,他的眼界还是很厉害的。他敢于承认自己不行,并严格要求儿子作为以后继位的太子,必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上疏必须亲自写。汉朝能成盛世,我想与刘邦的这种家教关系甚大。
第四段,又劝告儿子,见了萧何、曹参、张良、陈平等公侯,是我的同辈人,又年龄比你大一倍左右的人,“皆拜”。这两个字有分量。意思就是你不要以太子之位骄人,要尊重这些对建立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我想,西汉历经吕后专权,最后还能回到刘家,与刘邦这种善待大臣,不无关系。从古至今,那些家世显赫的家族,为什么往往一世而亡?读读刘邦这道敕,应该会明白吧!
唐代有个叫章碣的诗人,写了一首很有影响的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其实,我们看看刘邦这道敕,他还是读过书的,而且以自己读的书少而遗憾、悔恨。他对大臣还是能做到尊重,并不是永远无赖相。人是复杂的,读此文,让人看到另一个刘邦。读此文,与《大风歌》对读,可能更有味道。刘邦平息黥布叛乱归来,在老家沛县慷慨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可以看出,他对身后之事的担忧。这种担忧不仅是大汉王朝的未来,更有着自己心爱的戚夫人和小儿子。
最后,刘邦说,我有病了,大概好不了,只能以赵王如意母子相托于你。一代枭雄,最后给儿子的遗言,也是相求状,“相累”二字,甚为扎眼。然后,他说,别的儿子,都已经可以自立,只是哀怜此儿还小呀。可以说,太子刘盈继位后,还是忠实地遵守了父王的遗嘱,是一位孝子,可惜刘邦没有防范吕后,或许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最后导致刘如意母子被吕后虐杀,其状甚惨。赵王被毒死,戚夫人被断去手足,扔到厕所中,成为“人彘”。吕后还请孝惠帝刘盈去看,孝惠帝不认识,问了才知道是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他告诉太后说:“此非人所为。”刘盈虽然是一代宽仁之主,但无力抵抗母亲吕后的残暴,最后含恨而死。(杨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