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买到一本很别致的书,英国作家肖恩•亚瑟编著的《见信如晤》。翻这本书的时候,就想着要翻一翻书柜或者抽屉,看看有没有恰好保留下来的书信。果然,一下子就翻出了十几封。有曾经的学生写的,有曾经的同事写的,有远在北京的报纸编辑写的,也有近在一个城市却从未谋面的投稿者写的,有的很短,有的比较长。不知不觉中,我竟然都看了一遍。真的是“见信如晤”啊。
《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可见,信本来是个形容词,即说话算数。但作为名词的信,一定与这个形容词有关:开始时是人言为信,后来,可能因为空口无凭,所以立字为据,于是就有了信。书信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
中国诗人余丛也编过一本类似的书,叫《见字如晤》,书中收录了80多位当代诗人的手稿。其中有好几位都是认识的,虽然多年都不见了,但看到他们的字,仍然能感觉到一种别样的亲切感。
古人说,诗言志。诗人的字,也能传达情感。有的字小心翼翼,有的字大大咧咧,有的字无拘无束,有的字有板有眼……从一个人的笔迹,似乎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情。
以前,写信、写稿子,都是一笔一划写在稿纸上的。现在,要找一份自己曾经手写的信、手写的稿子,已经非常困难了。有时,甚至让人觉得非常失落。
我们的一切似乎都搭上了数字化的快车,传统的书信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写信那件事的时候,当我们有幸还能再看看曾经看过的那些信件的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书信仍然是表情达意最优雅的一种方式,就像过时的老旧农具一样,只要放置在适当的地方,就会散发出文化的光芒。
通过电子邮箱发过来的那些东西,可以叫做信吗?短信是信吗,微信是信吗……(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