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监察文化

时间:2021-07-16 23:49:22      作者:佚名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天宝村是陕西安康白河县仓上镇较为偏远的村落之一。和白河县许多大山深处的农村一样,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这里山高沟深,交通闭塞。因缺少耕地,群众生活捉襟见肘,年年靠吃返销粮才能度过春荒。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改变这一贫穷落后的面貌,白河县委、县政府乘改革春风,在省市统筹领导下,于全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修田造地运动。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战天斗地,以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群策群力,经过不懈奋斗,如今的白河已发生沧桑巨变。而天宝村在漫长的自我蜕变中,为“梯彩白河”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耀眼的一帜,成为白河人“三苦精神”的典范,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典型范例。

  乘车出白河县城,上十天高速,于西营出口驶出,上白河县境内的环形公路,经西营、过仓上,在裴家集岔道沿右深入,一个半小时便来到了位于山坡上的天宝村。你会发现,这一路上不是柏油路就是混凝土路。汽车穿行在青山绿水之间,时有鸟鸣溪涧、百卉送香,令人心旷神怡。到了天宝村,让人眼前一亮,猛然一惊:这还是原来那个群众年年吃返销粮、一家老小穿补丁摞补丁旧衣服的天宝村吗?是的,这就是天宝村!如今这里道路通畅,鸟语花香,山坡沟畔之上,平整的梯田鳞次栉比,与远处一栋栋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新型社区交相呼应、相映如画。原村落旧址已变成一个偌大的集教育、旅游、健身、娱乐、餐饮、停车、住宿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综合广场。广场上标志性的建筑是三苦精神纪念馆和一栋供参观人员住宿的酒店。极目处,山弯内外建有天宝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顾名思义,三苦精神纪念馆让人们忆苦思甜、不忘初心,天宝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则是振兴地方特色农业。

  虽然白河县地处秦巴深处,生存条件艰苦,但自然物候却得天独厚。白河县盛产优质木耳、香菇、黄姜、茶叶、木瓜等,“春燕茶叶”和“白河木瓜酒”堪称系列拳头产品之最。过去交通不发达,当地人只能散兵游勇地种植,或自给或贴补家用,这些珍贵的土特山货颇有锁在深闺无人识的遗憾。近几年,随着国家持续加大对贫困山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过境白河的立体交通网络业已形成。白河县抢抓机遇,使行路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基本形成镇连镇、村连村、向外环形辐射的进出大格局。历史上“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的欲说还休,早已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而“满城尽带黄金甲”。

  天宝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分种植区、养殖区和深加工区,三大板块囊括了白河县绝大部分农林土特产品的初始培育和销售,较好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大产业链,集经济发展与观光旅游于一身。人们在学习参观“三苦精神”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生态农业带给人身心的愉悦,广场上新建的大酒店解决了旅游者的饮食住宿,又为当地村民扩大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天宝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在建设之初,就涵盖了“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社区村民进园区务工”的指导思想,这有利于地方特色农业因产业化走向外部世界,有益于农民安居乐业,便于集约化管理。目前,这一发展理念已被升华为“白河发展模式”的内涵之一,“白河发展模式”是白河人持续艰苦奋斗创造的神话。在这神话中,最美丽的情节当数烟岚之下,那随处可见的梯彩平畴。

  在梯彩平畴中,是白河人用血泪讲述的传奇故事。昔日白河人有俗语说: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这是秦巴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客观因素导致的结果。为了有效治理这种地质现状,从根本上解决地缘缺陷,以逸待劳、造福后代子孙,在20余年的修田造地运动中,白河人怀着愚公移山的信念,“家家门上锁,户户无闲人”“锅灶地头架,干粮树上挂,两头不见天,中午不回家”,硬是用石头垒出了共计3.5万公里、相当于七个万里长城长的石坎坎,造出水平梯田23万余亩,彻底改变了昔日“雨涝三天光石板,天干三天地冒烟”的生存困境,最终让“石坎坎”变成了“金碗碗”,真可谓“万里千担一亩地,青石板上铸金碗”。据统计,白河人先后有561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700余人致残受伤。这些可歌可泣的往事,将永远载入白河人“三苦精神”的丰碑,激励后人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写下白河人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刁枭武)

  


原文链接:http://www.ccdi.gov.cn/lswh/wenhua/wenyuan/202107/t20210707_245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