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燕子呢喃,清明雨纷。
每年的这个时节,河南郏县三苏园内,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苏氏后裔及万千“苏粉”,都会不约而同前来祭祀先人、怀念偶像,找寻三苏一脉的根与魂,感悟东坡文化的厚与重……
三苏园,因葬着苏轼、苏辙的骨骸及其父苏洵的衣冠而声名远扬。郏县,也同苏轼生前宦迹所至的那些地方一样,尽管只是归焉之地,但同样也在冥冥之中蒙受着福音恩泽。九百多年以来,淳朴善良的郏县人民敬之护之,以苏轼能埋骨于此引以为傲。
苏轼一生历经宦海沉浮,无论是为政一方,还是贬谪流放,他都保持着清廉为官的本色。在著作《六事廉为本赋》中,苏东坡认为廉洁从政是为官者的最高准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它体现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素质、精神境界、道德操守,可以总结为“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被贬黄州期间,苏轼靠自己的劳动躬耕东坡、养家糊口,甚至过着“向人乞米何曾得”的日子,纵然如此,他还是在前《赤壁赋》里发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
苏轼爱民护民是出了名的。在密州,他抗击蝗灾、减免赋税;在徐州,他坚守堤坝、勇斗洪水;在杭州,他修建医馆、治疗瘟疫;在惠州,他杂处渔樵,爱民如子;在儋州,他开辟学府、讲学明道……他身处江湖之远,却用良善爱民之心、凡夫俗子之力,担负起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的使命,他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为民暖男。在他眼里,“卑田院乞儿”也值得陪、更应该爱;在他口中,黄州惠州儋州才是功业所在、意义所在。
“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苏家三父子占据唐宋八大家三席,父子三人为人、为文、为政,都被后人推崇为理想的标杆,这在封建王朝史上堪称传奇。而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助推他们成为中国古代文坛顶流“父子档”的重要原因。“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这十六字高度概括了三苏父子及其后代子孙在家族内部形成的良好风气。随着时间的流逝,三苏家训早已超越一宗一脉的意义,深深地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四川眉山三苏祠时的话语激起了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东坡已逝,但其留下的精神文化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岁月的窖池中缓缓发酵,超越时空、愈发醇香。
今天,仰望东坡这座令后人“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文化巅峰,每个人都会思有所获。每当我们工作受挫、生活困顿、人生迷茫时,回首望望,总能看到那个黄州地里笑耕、沙湖道上赏雨、密州城外出猎的“男神”,在不远不近处向我们招手、为我们鼓劲……(平顶山市纪委监委 张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