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刘惔列传》记载,东晋名士刘惔清正有才,只跟人品好的人交往,对于那些品行不端、不学无术的人他都不愿意跟他们来往。他担任丹阳尹时,“为政清整,门无杂宾”。成语“门无杂宾”即源于此。
“杂”,形声字,从衣,集声。《说文》曰:杂,五采相合也。本义指以各种彩色搭配制作衣服,引申指掺杂、混合。《周礼·考工记·画缋》:“画缋之事,杂五色。”杂由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又引申为不纯的。门无杂宾,意谓家中没有乱七八糟的宾客,形容不胡乱交结朋友,交友谨慎。
“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人生不能无友,但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人应学会择友而交。正如古人所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久而久之必然会受其影响,与之同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朋友,便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因此,哪些人能交,哪些人不能交,当分良莠、辨真伪、有判断。
“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对于择友,古人看得很重。朱熹送长子朱塾去金华求学时写下《训子从学帖》,叮嘱儿子“交游之间,尤当审择”。清代大学士张英的“律身训子四语”指出,“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并在给晚辈的书信中强调:“‘门无杂宾’,此最有味。”他还曾刻一方印章以示子弟,曰“保家莫如择友”,告诫后代择友是人生修身的重要支点,在交友的过程中要选那些德行、学问好的人,不和那些品行差的所谓的朋友们混在一起。
“门无杂宾”是为官者应有的修养和操守。据《南史》记载,南朝官员谢譓为官一贯正以立身、谨慎交友,“不妄交接,门无杂宾”,并自言“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隋朝廉吏房彦谦清简守法,清介孤直,州境肃然,百姓爱戴,“虽冠盖成列,而门无杂宾”。明代于谦长期身居要职,即使过生日也是门庭清净,没有迎来送往、贺客应酬。为此他作诗自况:“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相反,倘若为官者不注重择而交之,门有“杂宾”,不谨慎交往,难免就会埋下隐患。唐人房琯爱好音律,琴艺高超的董庭兰交游于其门庭之下,许多朝官为了能够见到房琯,就打起琴师的主意,并依仗他的权势行不法之事,贻害众人。
为官者能否做到“门无杂宾”,绝非生活小事、个人私事,而是关乎为官清廉、做人清正,必须加以重视、慎重对待。领导干部既要懂得该如何交友,又要明白自己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让“门无杂宾”成为自觉。要树立正确的择友观、交往观,择友有方、交友有度,择善而从、知人而交。坚持交往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与朋友“亲”“清”两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