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奋斗走过怎样的历程
讲到文化,我们中国人有一种特别的情愫。放眼人类文明史,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曾经站在人类文明之巅,饮誉风流。1697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一书序言里写道:“谁人过去曾经想到,地球上还存在着这么一个民族,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养?自从我们认识中国人之后,便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这点。”我国学者张岱年、程宜山也曾指出:“在与西方近代文化接触之前,她(即中华文化)一向是一个文化辐射源,在她目力所及的‘天下’,还找不到第二个可以与之分庭抗礼的文化中心。”但是,我们也曾一度被人视为处于文明边缘。1875年,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把中国纳入“半开化”之列。
回顾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从那时起,重焕文明荣光,重回文明之巅,便成了我们这个民族魂牵梦绕之所在。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一直怀着这样的梦想,艰辛跋涉,执着前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后定名为《新民主主义论》)的演讲指出:“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这篇演讲系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理论思考和实践主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重视文化建设,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报告设专章,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问题。这次大会,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那时起,“文化”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文化”也始终是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的专列一章。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2012年,“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一系列重要会议接连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主题发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号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将建成文化强国写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成文化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一系列战略部署接连推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为什么要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什么要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这是文化的重要地位作用所决定的。文化是人的创造,是人的智慧的凝结、精神的集成。恩格斯讲:“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历尽沧桑而薪火相传,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在我们民族前行的过程中,不能没有文化的引领,不能没有文化的支撑。
这是文化图强的世界图景所推动的。当今时代,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关键概念,创新创造越来越成为各国文化战略的核心命题,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各国构筑自身文化优势的战略支点,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成为各国谋求文化新生的重要基石,国际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展现文化魅力的普遍关注。文化关乎国本、国运。21世纪以来,很多国家都围绕着文化这个主题,进行战略谋划,发布战略文本,予以战略推动。于这样的时代场域中,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文化方面,实在慢不得。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才会有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才会有根本依托,中华文明才会有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没有文化力量的增进发展,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综合优势的提升一定会受到局限。
这是民族复兴的宏伟进程所呼唤的。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文化竞争日益激烈地展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相互交织,也要求我们要将文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百年的奋斗历程,写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没有这种文化新形态的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完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完不成的。中国式现代化充满光荣和梦想,也极为艰巨和伟大,对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提出了更多期待。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我们正创造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古老的中华文明中走来,同时也要求有现代文明的同行引领,要求全域文明的整体推进,其中包括文化的新创造、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不可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精神生活的丰富建立在文化繁荣兴盛的基础之上。
总之,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不断增强工作能力本领,提高工作质量效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对文化建设倾情之深、笔墨之重、举措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著,前所未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生动实践的理论反映,也是引领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创新发展的精神旗帜。这一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包含有一系列因应时代呼唤的原创性思想。如,强调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等。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方位、战略意义、本质特征、使命任务、发展道路等问题,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礼敬自豪和强大信心,它指向于历史、指向于现实,同时也指向于未来。指向于历史,体现的是怎么对待我们已有的文化创造;指向于现实,体现的是怎么对待我们当下的文化实践;指向于未来,体现的是在创造新的文化辉煌方面的态度和信心。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图强路上各国你追我赶,不同国家,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任务与环境等不同,其文化图强之路也是各不一样的。中华文化的创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也必然要走自己的路。文化建设是要构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主体性,走自己的路。
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表明了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信,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深刻回答了在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处理好传统和现代这个重大关系的问题。我们应当深刻学习领会,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承古强今,向新而行。
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能够敞开心扉面对世界不同文明的文化,一定是具有高度自信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任何一个文化体系,封闭必然枯萎,要能够始终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博大的气象,开放包容是前提。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由古而今延绵不绝,并且越来越彰显出磅礴气象,与其所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是紧密相关的。中华文明正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开放体系,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共产党倡导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主张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汇通中西,择善而用。
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即满腔热忱对待文化领域的新生事物,打开一切可能的文化想象空间,尊重创造、呵护创意,开拓文化新疆域、发展文化新业态、满足文化新需求、彰扬文化新风貌,为中华文明贡献新增量、开创新历史。
文化的本质就是创新创造。创新创造,是我们思考文化问题时的重要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之一即创新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创新都是摆在极其重要位置被反复强调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文化发展领域,一个一以贯之的要求即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文艺要“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强调,贯穿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领域,既体现着对文化创新的着力推动,也内含着实现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坚定信心。
文化前行,代有其责。中华文明的史卷之所以精美绝伦、璀璨斑斓,那是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历史证明,那是我们的前人代尽其责、以无数文化新篇接续而成的。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接续历史辉煌、写出文化新篇。我们应当知责尽责,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系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