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监察文化

时间:2023-04-22 16:01:15      作者:佚名 来源:宁夏纪委监察网

  家中珍藏着一个精美竹编小茶盘,里外都用暗红色的漆刷过,古色古香,它是我亲爱的爷爷在82岁那年给我编织的。2004年,仿佛知道自己这年要走似的,因白内障青光眼双目失明的爷爷,摸索着给我和表妹每人编织了一个茶盘,说是送给我们将来出嫁的礼物,是个念想。可惜爷爷没能看到我披上红嫁衣,按家乡的风俗在婚礼上用茶盘给长辈们奉茶。

  记忆中,儿时爷爷奶奶家门前屋后,除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更多的是一片片翠绿的竹子。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当年的爷爷奶奶可不全是出于这样的文人雅兴,更多的是寻常百姓养家糊口的刚需——爷爷是当地有名的篾匠。13岁丧父,作为长子的爷爷被迫中止学业,外出拜师学艺。爷爷天资聪颖加上特别吃苦耐劳,成为师傅最得意的门徒,不到两年就自立门户,接过师傅手中传下来的篾具箱开始闯荡世界、编织生活,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手艺人。

  编筐织篓,全在收口。爷爷心灵手巧、认真精细,做工用料讲究,从家中竹园伐来的竹子,若有虫蛀或坏节,一概不用,宁肯给奶奶当柴火烧了。经他手工破出来的篾条篾片篾丝,粗细厚薄工整划一,凡经他手织的竹器,比别家更精美耐用,每一件拿出来都像工艺品。背篓、提篮、凉席、竹床、簸箕、窝筐、小茶盘、鸟笼……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劳动生产工具,他无不会做,即使没做过的,只要打眼一看,回去就能琢磨着做出来,爷爷七十多岁时,还有不少人请他上门编织物品。在别的孩子尚不知何为“势如破竹”时,我早已沉浸式地体会领略到了“破竹”的气势之美。

  中国有句老话,纵有良田千顷,不如一艺在身。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爷爷凭着自己的好手艺,上奉老母亲吃穿用度,下育五个孩子上学念书,旁助邻里好友婚丧嫁娶,襄助了几代人的生活,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也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侠义豪气名满乡里。

  一晃将近20年过去了,每每看到这个竹编茶盘,我都不禁神思遥飞,感慨爷爷要是还在,怎么着也是个竹编“非遗”传承人。

  2015年,父亲以爷爷的工具箱为题材写了一篇《父亲的篾具箱》,在一个征文活动中获奖。去年秋末,在公园里见工人师傅们将菖蒲全割了扔在地上,蓦地想起小时候爷爷编竹子的情景,耳濡目染的我曾在一旁拾些爷爷废弃不用的短篾片编小席子,一时兴起聊发少年狂,拾了些菖蒲就地编起小席子来,不想引来不少人围观模仿,无人问津的菖蒲草一下成了“香饽饽”,还有人找我指点怎么编,孩子在我身边兴奋不已:“妈妈,你成了公园的红人了,你真棒!”

  如今,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这一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因为工作原因,我越来越多地接触并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播工作中,也不断见证着“非遗”事业的发展。

  在一次中国非遗年度大会上,看到贵州赤水竹编的工艺品,精美异常,既有爷爷当年所编器物的缩微版,也有很多创新发展的新竹编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经了解方知,赤水早已成立了竹编产学研基地,集加工生产、学徒培训、产品研发推广等于一体,多款产品被列入国家级扶贫产品,正在形成一个文化产业,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成为带动当地父老乡亲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样板。一滴水折射着太阳的光芒,相信这也不是个案,它同样折射着新时代的变化。

  爷爷名晓界,字德扬。爷爷奶奶已长眠于故乡的那片竹园里,我去告祭他们:“德已扬,爷爷,您放心吧!”(胡艳琳)


原文链接:http://www.nxjjjc.gov.cn/xbnxjw/lzjy/lzyy/202304/t20230421_71440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