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监察文化

时间:2023-04-22 15:22:06      作者:佚名 来源:宁夏纪委监察网

  “一曰勤抚恤,二曰慎刑法,三曰绝贿赂,四曰杜私派,五曰严征收,六曰崇节俭……”灯光渐明,舞台上传来朗朗诵读声,穿越400多年的历史烟云,清代名臣、一代廉吏于成龙从历史纵深处走来。

  近日,受“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邀请,由山西省纪委、省委宣传部指导,山西省话剧院创排的原创话剧《于成龙》在北京上演。该剧根据《清史稿》等整理加工,讲述了清代廉吏于成龙在担任直隶巡抚期间,面对饥荒遍野的灾情民生、盘根错节的官场环境,敢于碰硬、刚正不阿,坚决惩治贪腐、执政为民的故事。该剧不仅生动再现了于成龙为政清廉、视民如父母的事迹,更展现出他敢作为、勇担当的精神和为百姓、为正义的为官理念。

  《于成龙》围绕于成龙担任直隶巡抚期间放粮赈灾、粮仓除蠹的一系列斗争展开。于成龙赴直隶上任,四处逃难的灾民、十万火急的灾情与县衙里大摆酒宴的官员们形成鲜明对比,而官府用来盘剥百姓的“火耗银”更让他痛心。重重矛盾,刻不容缓,直逼新任巡抚。经过思想斗争,于成龙决心冒死私开皇家粮仓,赈济灾民。朝廷念于成龙救民于水火,赦免其私开粮仓之罪。直隶多年贪腐的盖子终于被揭开,于成龙搜集证据,整顿吏治,将贪官绳之以法。后来,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百姓感怀其德,朝廷下诏赞其“天下廉吏第一”。

  历史题材一直是舞台艺术创作的重要领域。历史题材创作要想出新出彩,就要立足于时代审美,体现出当下对于精神和价值探索的高度、深度和丰富度。话剧《于成龙》在故事结构、表现形式、主题蕴涵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挖掘梳理、提炼表达,抓住了惩治贪腐,抓住了民计民生,抓住了是非抉择,抓住了忠奸博弈,感人肺腑。

  《于成龙》故事情节紧凑,剧中矛盾冲突紧扣于成龙为官为人的准则追求。于成龙也曾顾念家人,可想到直隶的万千百姓,他还是选择了以身试险、忍痛灭亲。情与理的抉择中,刻画出一位有血有肉、可亲可信可敬的廉吏形象。剧中把贪官奇英等反派人物的狡诈阴险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正与邪之间、明与暗之间,较量与博弈步步惊心。面对对手的算计、威胁、恐吓、拉拢,于成龙大义凛然,不改其志,经过一关关严酷考验和磨难,最终冲破重重黑幕,严惩贪腐。而贪官奇英落马时,一句“一朝受人恩惠,必将受其掣肘”也极具警示意义。

  全剧最后一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于两江总督任上端坐而逝。是时,众人手捧六罐泥土,走到舞台前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六罐泥土,代表于成龙曾经为官的六个地方。泥土无言,却盛满了民心民愿。承载着于成龙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也饱含百姓对于成龙的真情与呼唤。

  创作不仅要有好的立意,还要有好的表达形式。导演以一把套着紫色椅套的高背椅为介质完成主人公于成龙的舞台调度。紫色代表入仕,传达了在其位谋其政的深意,于成龙每次重大抉择都是在这把紫色椅子上完成的。而最后一场戏告假还乡,紫色椅套突然旋升至台顶,台上只留一把透明澄澈的高背椅,诠释了一代廉吏的平民情怀和布衣本色。

  山西省纪委监委高度重视《于成龙》剧目的打造,全程指导立项,参与剧本审核、现场观摩、研讨修改等,助力剧作在思想性、时代性等方面打磨提升。“作为一部廉政题材的新编历史剧,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剧中着力呈现的以百姓心为心的情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内在修养,与我们新时代反腐倡廉的时代精神、忠诚干净担当的现实需求高度契合。”山西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使这部剧目在党员干部教育、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张艺瑶)


原文链接:http://www.nxjjjc.gov.cn/xbnxjw/lzjy/lzyy/202304/t20230421_71440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