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时间:2023-02-11 12:16:35      作者:佚名 来源:西藏纪检监察网

  

  

  《太平春市图》(清代),描绘了庙会市场百货云集的图景。 (资料图片)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期间是一年中最热闹和放松的时刻。而这片热闹之中最大的魅力之一,当属庙会。庙会既是节日张扬喜庆的一道风景,也象征着一种贺岁和祝福仪式。

  作为古老的传统民俗,庙会何时出现已无从考证。从字面上来看,“庙”是祭祀场所,“会”则是市集。为了祭祀祖先,或为了参加在某个特殊日子举办的活动,人们在宗庙附近聚会,演奏音乐、举行仪式、寄托思念。

  比如,大禹治水有功,人们修建了禹王庙;包公为民请命,人们修建了包公祠;岳飞精忠报国,人们就把陷害他的秦桧放在庙里,千年长跪。围绕着这些不同的祠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庙会。

  可以看出,庙会很早以前已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活动,体现出一种内心情结。人们按照一定的程序,把信仰的形象和内心的精神寄托糅合在一起。这种糅合是自发的、自愿的,反映着中国人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半商业性质的活动。近代张培仁在《妙香室丛话》中说道:“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因此,庙会的产生,也是生产发展的需要。对于现代人来说,庙会中的“会”字意义更为贴近现实生活,庙会也被称为“庙会市场”或“节日市场”。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这些民间最为传统的表演,营造出真实的节日气氛。

  如今的庙会,是孩子们最为欢快的游乐场。抖空竹、走马灯、吹糖人、兔爷、套圈……传统的玩具、古典的娱乐活动,在今天看来仍然趣味十足,连大人也能从中找到欢乐。人们在笑声中卸下一年的疲惫,像孩童一样迎接五颜六色的生活。

  庙会还是美食的天堂。烤肉串、糖葫芦、炸灌肠、豆面糕……各类特色小吃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人们的目光。只要置身庙会之中,都会被热烈的氛围感染,在美食的烟火气之中,让自己对“年”的体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

  北京的庙会历史悠久,其种类也繁多。清代乾隆时期《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当时厂甸庙会盛况:“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可见庙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地坛庙会上会有皇帝祭地的演出,大观园庙会则有元春回家省亲的表演。每一场庙会,都变成一场盛大的节日巡游,寄托了劳动人民对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新春,对中国人来说是一段极具仪式感的时光。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营造出专属于春天的氛围,热闹的锣鼓敲起来、火红的鞭炮响起来、穿上新衣去逛庙会,这些代代相传的民俗构成了中国人记忆中的年味。摩肩接踵之中,面对一张张陌生却充满喜悦的笑脸,更能对“中国年”有一次完整的体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中国民族风俗的载体,庙会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越来越体现出人们共同追求的思想感情、道德风尚和审美趣味。冯骥才曾感叹:“民俗不是看的,而是与我们紧密相连。”诸如庙会等各种传统民俗的复苏,给我们带来新的乐趣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入思考,如何给传统注入时代活力,如何更加牢固地护住我们民族的根。

  


原文链接:http://www.xzjjw.gov.cn/wy/104608.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