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头脑一起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
这段阐述人与自然关系的语句,出自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可见,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深刻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维度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界视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生成着的自然界,将自然当作一个复合系统,既包括人与社会在内的一切存在物即物质世界本身,又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生态环境。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认为,要通过尊重自然环境和善待自然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他在《资本论》中指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马克思告诫人们,留给子孙的土地应该是改良了的好地,不是一般的地,更不是被人类污染破坏了的孬地。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深刻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他列举了人类历史上一些沉痛教训,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对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他始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坚持辩证地看待自然本体与人类主体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辩证关系。他在阅读《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讲演录〉》时写道:“我憎恨把人同自然界分割开来的唯心主义;我并不因自己依赖于自然界而感到可耻。”1920年6月14日,哥尔克疗养院院长韦威尔下令砍掉了疗养院大花园内的一棵十分茁壮的云杉。列宁对砍树事件非常重视,当天专门作出对韦威尔的处分决定,目的就是告诉人们要敬畏自然、保护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动力源泉。生态文明建设意在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诫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善待自然。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持续关注人与自然关系。1956年3月,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开启了新中国持续不懈绿化祖国的征程。1958年8月,他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全面领导具有“把舵定向”的重大作用。各级党委(党组)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当好生态卫士,坚持正确政绩观,确保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的战略高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观。
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