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子贡、子张,诸多弟子都向孔子问过什么是“仁”。孔子真的是个好老师,不厌其烦,——做了回答。众所周知,他的回答截然不同。“仁”是一个名词,甚至是一个哲学名词,但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它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在每件事的具体过程中。
《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二者,类于“一岗双责”之“双”,所以“臣铉等曰:仁者兼爱,故从二。”许慎还列出了古文“仁”字的另一种写法“从千心”,“千”在上而“心”在下。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千心为仁,即取博爱之义。”
大体说来,“仁”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怎样爱护自己就怎样爱护别人,即由己及人;第二个层次,爱护张三如同爱护李四,怎样爱护李四就怎样爱护张三,即由近及远。如果说第一个层次是“为他人着想”,那么第二个层次就是“从大局出发”。
爱别人,首先得爱自己。一个不懂得自爱的人,要他去爱别人,恐怕只能是“强人所难”。同样,要大爱,首先得有小爱。一个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爱的人,要他去爱更多的人,恐怕也只能是“赶鸭子上架”。假模假样的“爱”、装模作样的“爱”,从来都不是“仁”。《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运》所谓“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就是对“仁”的最朴素、最生动的阐释。
仁,好像是一个很遥远、很模糊的字眼了。但在民间,“仁”经常与“义”结伴而行,“仁义”作为形容词,是大人评价孩子或长辈评价晚辈的一个普通概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那就是“仁”发出的声音。(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