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流逝水,叶落纷纷。时光折成的经卷已经进入大雪节令,2021年眼看就要到点鞭炮的岁末。
父亲这几天常常站在窗前,他仰望苍穹:渴望着一场花瓣样的雪飘落,他好去拍雪后黄河上空的天鹅。
爱上摄影的父亲,又购置了长镜头和棉摄影马甲,他说,天下最美的河属黄河,黄河最美的地是三门峡,三门峡最美的是天地一色,如能赶上天地间飞过成群的白天鹅,拍出的片子,是再好的画师也画不出的景致。当然,除了黄河天空,父亲的镜头对准的便是我的儿子、他的孙子了。
上周四,妻子加班,我一下班便匆匆回家,一进门就看到他们爷孙俩忙活着。爷爷扶住孙子靠墙倒立,手里还拿着相机。做什么,练少林功夫?再看桌子,一般这个时间桌子上已经摆好晚饭,现在却是一脸盆的水和一个气球……
儿子见我回来,倒着头让我打开电视。见我不解,他直身起来,边开电视边告诉我今天这个电视必须看。儿子调到电视回放——跨越天地的“天宫课堂”。从旋转空中的陀螺,到像俄罗斯套娃的双层水球;从宇航员转动身体,到他们睡觉都得绑住自己……
母亲摆上饭菜,我们收拾了桌子边看电视边吃饭。远在“天”边的故事,成了近在“桌”前的传奇。一时,我竟有梦幻般的感觉。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中国人的创世神话,是世界上最浪漫、最富有想象力的呀。
“谁能飞入月宫去,捉住嫦娥不放回。”“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看“天宫课堂”,天地互动,仿佛与千年的诗人面对面,那句“不知天上忆人间”想必得改一改了,我们天地间正在视频对话。天上即人间,相通何须忆。
“天宫课堂”上,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拿起一个航天员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王亚平笑着说:“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诗仙要是有灵,不知将这千古名句改成什么样。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西游记》里描写的“天上一天,地下三年”,宇航员在天宫里,会经历多少次日出日落?这是儿子给我出的题,显然答案他已经从“天宫课堂”上知道了。可是我回答不上来,心想,我得上网搜一下。我不服气,问他:你练倒立,是梦想当一名宇航员吗?儿子一听,脸色变了,一仰头说,看看。他指着头上的一块小疤,那是他两岁时候跌倒留下的。过去,一提起,他总说毁了他的帅气。现在,他抱怨我当时没看住他,说宇航员身体一丁点伤疤都不能有。
母亲说不能怪你爸,是你太调皮了呀。
母亲看着电视感慨道:咱中国人在天上安了个家。然后,她提起当年,我父亲追着卫星跑的往事。这下,儿子一听来了劲,眨巴着眼睛要听故事。
父亲十岁那年,家里还没有电视,有个收音机就很好了。春天,学校老师通知他们:国家要放卫星上天。但当时他不知道卫星是什么。到了晚上,他正在院子里帮大人收粉条,那时贫困,红苕成了当地度饥荒的粮,人们变着法把红苕做成美食。突然,广播里响起东方红的音乐,这与平时听到的不一样,回音特别大,像是从天穹传来。父亲抬头仰望天空,一帮伙伴跑了过来,他们一起在撒满星星的天幕上,寻找那颗会唱歌的星星。看到了,繁星中,有一颗星在流动,它不是最明亮的星,也不是最大的星,却是最美的,它像一只明亮的眼睛,唱着歌穿行在天穹……
父辈们像追逐风筝,在黑夜中追逐着星星。他们兴奋地跑过村子,跑过田野,一直到黄河边……他们追逐卫星,就像追逐着梦想。后来,人们对考上大学的学子称为“放卫星”。
父亲说,曾经觉得太空是天外之地,现在知道了,感到真不可思议。是的,曾经我们对天空的向往就是嫦娥奔月的神话,上千年的嫦娥、玉兔。当神话成真,尽管月宫没见嫦娥,但太空给人们的惊奇真不可思议。而神话,仍然是我们最美的想象。
当年父亲追逐的卫星叫“东方红一号”,是1970年4月24日上天的。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4月24日被国家定为“中国航天日”。51年间,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玉兔号”月球车探访月宫;从杨利伟首次飞上太空,到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天地互动;从“祝融号”火星行走,到天宫空间站……中华民族如神话般飞天逐梦。这个梦是古老的,在中华神话已经种下美丽种子;这个梦是七彩的,她以科学、智慧、勇敢与实力为底色;这个梦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苦难与荣光,曾经西方一些人用带有偏见的目光看待东方,把我们飞天梦当天方夜谭……而这一切却激发了中国人逐梦的磅礴力量。几代筑梦者的不懈努力,将中华民族先人们的“神仙境界”,变成了一个个现实,一个个叹为观止的传奇。遥遥太空,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昂扬姿态,独特风华。
岁月如马,51年光阴,像是昨天,又似千年。从父亲追逐卫星,到儿子与“天宫课堂”,生长在这个年代的人们多么幸运。
在中国人太空的家里,宇航员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是的,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我们还会登上更遥远的星球,飞天追梦的美丽神话,在伟大的时代续写着,在无限的天穹延伸着……(李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