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建党百年举办“致敬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主题阅读活动;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推出系列讲座、主题展览、诵读比赛等活动……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各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全民阅读活动,努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当今快节奏的社会,浮躁几乎让人都无可逃逸。每天似乎永远都有忙不完的事儿,就是连打招呼也都由过去的“吃了吗”换成了“忙什么呢”?每天忙上忙下、忙里忙外,没个消停的时候,君不见,许多人在办公室墙上悬挂“宁静致远”的字幅下或急急踱步或唉声叹气,很多人虽然常把“非淡泊无以明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但又常常是“境界现前成妄语”,因“人在江湖”而“身不由己”,喧嚣的名利场、生活的压力,总是让身处滚滚红尘中的人们难以保持内心的宁静,读书,更是成了“奢侈品”:据第十七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成年人纸质读物的阅读量、阅读时长及人均电子书阅读量都有所下降。其中,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不足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2.84本,仅有12.1%的国民日均阅读图书超1小时。
想得太多,读书不多,心灵就缺少了知识源泉的滋养,心灵成了荒芜的沙漠,面对浮华世界,欲望就会膨胀,变得更多、更急切,心灵就会衍生出浮躁。治浮躁,就要修身养性,就是读书。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百书就像吃百草,博览群书、饱读诗书的人往往心淡气定、心平气和、心安神宁,无论形势怎么变,步调基本不乱套;无论诱惑怎么多,灵魂相对不浮躁。而不喜欢读书的人,大多沉不下、坐不住,精神不振、心气不顺,常为名利所困,常为物欲所扰,内心难得清静。在多媒体的当今时代,读书仍然是必须的,而且是重要的,虽然读书学习常会经历独上高楼的孤独和衣带渐宽的苦累,但总会有蓦然回首的惊喜与渐入佳境的收获,在苦尽甘来、峰回路转中求得心灵的安宁。
“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能涤荡人们心中由阴气、傲气、娇气、霸气、粗俗气凝结而成的浮躁气,滋养人的秀气、灵气、大气、文明气,从而显现出人的静气,多一点书卷气,就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很多时候,文化的屏障筑得越牢,文化的内涵越是深厚,人的气质就越美。
多读书,用文化滋养心灵,就能在喧嚣之中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态,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闹中取静,有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心灵的宁静,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
读书是心灵的滋养,更是灵魂的升腾。浮躁世界里,读书可以强大你的内心,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以淡泊的心态处世,用简单去对待复杂,生活得有滋有味,不再心累。
关于阅读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之江新语》一书中写道,“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借着第26个世界读书日的东风,且读且珍惜,让阅读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吧!让心灵更宁静、人生更丰盈!(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