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历时7年建设的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图为开通首日的深中通道西人工岛路段车流。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珠江口,伶仃洋,巨龙跃海,长虹卧波。
历时7年,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以下简称“深中通道”)建成开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参与规划建设的全体同志致以诚挚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全体参与者用辛勤付出、坚强毅力,高质量完成了工程任务。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下一步,要管好用好深中通道,确保安全、顺畅、舒适、智慧运行,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提供更好服务保障。
深中通道攻克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为世界跨海峡通道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深中通道工程规模宏大,而且地处伶仃洋海域超强台风区域,穿越11条断裂构造带,技术难度高、建设条件特别复杂。”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说。
5年前期研究,52项专题论证,29个过江通道方案比选,19项通航专题研究……深中通道工程团队攻坚克难,研发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智能浇筑装备及系统等十大集成装备,形成了台风频发区、超大跨径悬索桥抗风御灾技术等十项世界领先技术,扩大了中国跨海集群工程领域在国际上的技术领先优势,为世界跨海峡通道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桥——深中通道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深中大桥为满足通航需求,采用了主跨1666米的世界最大跨全离岸海中悬索桥方案,桥面离海平面达91米,由此成为目前世界最高通航净空的海中大桥。
深中大桥地处珠江口开阔水域、强台风频发区,抗风问题突出。“我们组织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采用产、学、研、用四位一体方式,开展了3年多的平行研究,研发出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大幅提升大跨径整体钢箱梁悬索桥抗风性能。”宋神友说,项目将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的临界颤振风速,从世界公认的70米/秒,提升到88米/秒。
岛——从高处俯瞰,深中通道先行工程西人工岛如同一只大鹏振翅欲飞。它是集桥隧转换、管理维护、科教观光为一体的功能枢纽,面积约13.7万平方米,相当于19个足球场。
西人工岛处于采砂区内,地层复杂,硬质夹层最大厚度达9米,用常规装备和技术,钢圆筒无法顺利振沉就位。建设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12锤联动锤组同频震动,成功将一个个巨型钢圆筒打入海底岩层中,创造了四个半月快速成岛的世界纪录,这座“海上鲲鹏”也成为伶仃洋上的新地标。
隧——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段由32个重约8万吨的管节和一个最终接头连接而成,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在30余米深的海底让沉管实现毫米级对接,难度如同在海底“穿针绣花”。为实现这一高难度目标,建设者们历经2年技术论证、1年联合设计,在世界范围内首创了沉管整体预制水下推出式最终接头新工艺。
“为实现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合龙所采取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丰富了世界跨海沉管隧道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扩大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先优势。”宋神友说。
水下互通——海底隧道与路面上各条高速公路相互转换,与相邻路网衔接、实现多地互联互通,是我国首个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
这一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位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南侧的东人工岛。东人工岛全岛陆域面积34.38万平方米,东连广深沿江高速深圳段侧接线工程,西接深中通道海底隧道。为实现东人工岛与广深沿江高速的快速交通转换功能,岛上有4条匝道隧道处于水下。
深中通道是一条交通大动脉,更是一座展现人类智慧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美学之作。深中通道设计之初,建设者便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施工建设、船舶航运和环保监管等环节。比如,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工程团队利用深层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的海底基层加固方式,并专门发明了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深层水泥搅拌船用整船防污系统,有效防止打桩形成的污水进入海水,避免污染白海豚栖息地环境。
在浩瀚的伶仃洋上,深中通道宛如游龙,于海天一色间蜿蜒出优美弧线。“行驶在深中通道上面,大家能感受到大国工程的建筑之美、大湾区的繁荣之美和伶仃洋的自然之美。”深中通道项目建设指挥长陈伟乐说。
深中通道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数载鏖战珠江口,一朝天堑变通途。截至7月1日15时,深中通道6月30日15时正式通车试运营以来,车流量已经达到12.5万车次。
从地图上看,珠江口是标准的A字形内湾。长期以来,东西两岸陆路交通都须向北从内湾顶端绕行。深中通道在环珠江口“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画上了关键一横,将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深中通道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和珠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珠三角东西两岸产业互联互通以及各类要素的高效配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纪委书记、副主任马二顺说。
深中通道具有交通量大、分合流交通组织复杂、长纵坡等突出特点,运营安全挑战大。据了解,为了保证隧道行车安全,深中通道研发了智慧交通管控系统,通过安装在隧道内的各种“神经网络”传感器,能够主动、快速发现事故。深中通道桥梁隧道全线外侧布设灭火设施,全线部署了14台巡检机器人,对隧道交通环境和机电设备进行日常巡检。
从珠江口开始,一张繁忙的高速路网在大湾区徐徐铺开。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500公里。从参与建设广澳高速到如今的深中通道,马二顺20多年来深耕一线,见证了我国交通建设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历程。
在深中通道不远处,2018年10月开通运营的港珠澳大桥是伶仃洋上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马二顺告诉记者,深中通道的建设难度可以说是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的“升级版”,后者为前者打下了技术基础,积累了跨海交通集群工程建设的宝贵经验。
自建设以来,深中通道获得发明专利200余项、行业协会奖项数十项,并屡获国际赞誉。2024年,深中大桥荣获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奖”,深中隧道荣膺“全球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50项标志性工程”。
“深中通道的建设者们以开放的胸怀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成果,以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己任,牢牢把创新的主导权、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中国跨海交通集群工程建设自立自强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宋神友说。
6月19日,粤港澳大湾区另一项重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黄茅海大桥成功实现合龙,这也意味着整座跨海通道实现了贯通。目前,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进展顺利,预计2024年底建成通车。建成后,黄茅海跨海通道将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早日形成世界级交通枢纽。
紧盯重点环节关键岗位强化监督,为深中通道通车运营保驾护航
深中通道项目由广东省交通集团下属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负责建设。“深中通道项目体量大,建设周期长,参建单位众多,廉政风险防控点多面广,廉政风险防控难度较大。”广东省交通集团纪委有关负责同志说。
针对重点项目监督特点,广东省交通集团纪委开展以项目上级纪委领导、项目负责单位牵头、各参建单位共同参与的廉政共建活动,坚持廉政合同与施工建设合同一起签订、一同考核,聘任项目廉政监督员,全领域全过程督促参建单位诚信履约、廉洁从业;在集团系统在建项目推广应用自主研发的工程建设廉情预警评估系统,针对工程建设的基建程序、招标投标、合同管理、资金支付、分包管理、监督检查等9个环节,科学设置60个廉情预警指标,搭建业务部门、纪检机构“多方联动”的多层级监督信息化平台,实时有效监测廉情,对工程建设过程中违反制度流程、手续不齐、数据异常等问题及时预警、处置。截至目前,深中通道应用该系统共发出预警信息196条,全部完成处置,并实现信息处置全过程留痕。
广东省交通集团纪委坚持把廉政谈话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到项目现场监督检查必提项目廉政建设,并与负责项目的党员干部开展谈话。广东省交通集团纪委书记约谈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督促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教育。
今年4月以来,广东进入多雨季节,给深中通道项目全力冲刺通车建设工作带来了挑战。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纪委主动介入,在加紧推进通车各项工作时围绕安全生产工作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增强风险意识,进一步加强安全措施管控,保障深中通道项目安全平稳投入通车运营。
深中通道交工验收后,进入了工程的最终结算、计量和支付工作阶段。广东省交通集团纪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相关环节廉政风险较高,因此重点加强了监督,并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对相关人员的重点教育和提醒工作,确保工程收尾期各项工作合规进行。
进入通车运营阶段后,深中通道面临智能管控、路网调度、营运安全、应急救援等诸多新课题。马二顺坦言,与工程建设阶段相比,“监督工作压力只大不小”。
“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对如何有效开展监督工作进行了许多探索,接下来将认真总结建设期监督工作做法,为项目营运廉政建设提供参考借鉴。”马二顺说,将继续紧盯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强化监督,为深中通道通车运营保驾护航。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