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主攻方向、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
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是我们谋划改革、推动发展的宝贵经验,记者就此采访了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李海星。
1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如何理解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重要意义?
李海星: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在“整体”这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往往有许多对矛盾,其中起着主导、决定作用,规定、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可迎刃而解,主要矛盾解决不好,次要矛盾也不可能得到很好解决。
反映到方法论上,就是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必须明确,“重点”是“整体”中的“重点”,坚持重点突破需要从全局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服从服务整体推进的目的。“整体”是包含“重点”的“整体”,实现整体推进必须聚焦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做到“落一子而活全盘”。重点突破,强调的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西瓜;整体推进,强调的是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光短浅顾此失彼。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学会“弹钢琴”,强调“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同时,“要抓紧中心工作”“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强调要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善于做到“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具体到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需要整体推进,但不能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任务之全面、内容之深刻、影响之广泛前所未有,并且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如果不坚持整体推进,某一领域就可能成为“短板”,形成连锁反应,影响其他领域的改革,使改革举步维艰。与此同时,经济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明显增多,且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如果不区分轻重缓急,抓不住重点和关键,找不准改革的突破口,也难免会乱了节奏,让改革久推不转。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法,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2
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
记者:请您结合具体实践谈谈,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何体现在新时代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
李海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新时代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决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统筹考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要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突破口和重点,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决定了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和保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其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从经济体制改革看,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持续健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多年来,我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稳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布局方向、调整机制更加明确。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发挥年度计划宏观引导作用,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和经济政策均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十多年来,政治建设领域,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同时,更加强调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明确了“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文化建设领域,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建设领域,在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同时,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在全方位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的同时,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在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的同时,着力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党的建设领域,在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同时,更加聚焦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
回顾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因为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解决制度性问题,大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了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牵住改革“牛鼻子”,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才能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3
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推动改革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
记者:在您看来,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当如何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李海星: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紧扣这个主题,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突出重点改革任务,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主要方面就在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我国仍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和亟待完善的体制机制问题,长期形成的经济增长动力还不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人口结构的转折性变化相叠加,给我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带来新的巨大挑战。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以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这决定了改革的重点依然在经济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通过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具体而言,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等等。这些都是实现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的着力点。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注重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同时,也要使各方面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的同时,还强调指出,“其他领域改革也要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实现纲举目张。”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统筹全局、把握重点,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大问题谋划推进改革,在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统筹谋划好教育科技人才、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和党的建设领域的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努力在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再攻下一些难点,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记者: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干部应该如何提升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能力本领?
李海星:一是提高政治能力。要深刻认识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各方面的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审视,才能找准“牛鼻子”。
二是提升理论修养。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不断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三是增强实践本领。要深刻认识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于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动真格,敢碰硬,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改革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重视调查研究,真正深下去、蹲下去“解剖麻雀”,准确掌握第一手情况,切实做到亲知、深知、真知,精准找出主要矛盾,抓住时机攻坚突破。(作者: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