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监察资讯

时间:2024-06-04 00:08:39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5.jpg

  图①: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阳光海岸绿道扮靓城市海岸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jpg

  

  图②: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志愿服务队在同安湾环东浪漫线开展净滩活动,清理海滩垃圾。厦门市同安区纪委监委 供图

  7.jpg

  

  图③: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城阳河套水域美丽的海岸线上,水鸟在觅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8.jpg

  

  图④:广东省湛江市金牛岛区域,红树林宛如一个个绿色岛屿散落在浅海间。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约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保护好蜿蜒的蓝色海岸,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绿色发展的需要。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山东省日照市阳光海岸绿道,察看修复治理后的海岸线生态环境。他指出,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大家要一起动手,共同建设和呵护美好家园。

  让湾更清,滩更绿,岸更美,近年来我国在海岸线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持续发力,取得显著进展。根据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公布的信息,目前,我国三大重点海域(渤海、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邻近海域)已累计整治修复滨海湿地约9200公顷,整治修复岸线约110公里,治理互花米草约3800公顷。2023年,三大重点海域近岸水质优良比例同比增长4.5个百分点,比2020年提升8.8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修复植被多措治污

  不毛荒滩成绿色阳光海岸

  从山东省日照市的日出东方灯塔广场出发,循海岸线一路向北而行,沿途蓝色的大海,金色的沙滩,葱茏的绿树,五颜六色的鲜花,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条长约28公里的海岸风景带,被称为阳光海岸绿道,是当地居民和游客骑行、散步以及拍照的好去处。

  然而,翻开日照的老照片,有关这片海岸的印记却无论如何也称不上“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裸露的滩涂、杂乱的村房和没有生态功能的养殖塘占据了这片原本应充满生机的海岸带。

  从荒滩到生态风光带,是一个城市环保理念的转变。近年来,日照市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在全国率先建立全海域海洋生态红线。修复沙滩,修复植被,治理污水,清退养殖塘,一步步“擦亮”海岸线。

  建设阳光海岸绿道,摆在第一位的,就是保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充足空间。“不动一棵黑松,不动一块礁石,不动一片沙滩。”这是当年阳光海岸绿道项目的建设原则,目的就是最大可能保护海岸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沿海防护林是海岸的生态屏障,也是岸边的一抹风景。而黑松林就是这些“海岸卫士”中的一员。据日照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黑松这种树种耐旱、耐海雾、抗海风,在原本寸草不生的海滩上也能扎根长大,还有阻挡风沙、保持水土的功能,同时它四季常青,极具观赏价值。经过数年的多轮试种,最终形成如今日照海岸边郁郁葱葱的黑松林景观。

  除了植树造林,日照市还在治污上下了一番功夫。

  污水收集是“源头控制”。“这些年我们规划建成了3个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有3.8万吨,新建污水管网60多公里,完成了主城区28个小区、7.95公里市政管网雨污分流工程。”日照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源头控制之外,“过程控制”也很重要。为了防止入海河流将污染带入海洋,日照市统筹推进两城河、金银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打造乔家墩子河潜流湿地项目,采用生态滞留塘+潜流湿地+表流湿地串联组合工艺,实现入海河流水质提升和水资源综合利用。

  在源头和过程的问题解决之后,最后一项就是实现“末端控制”。“我们按照‘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管道—排污口单位’的溯源办法,逐口逐户建立整治‘户籍’档案,实现对所有入海排污口的动态化、清单化管理。目前,429个入海养殖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销号,入海排污口达标率为100%。”日照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日照阳光海岸绿道,荒废的养殖池、盐碱地也被改造利用,打造成亲海文化空间。原水产育苗场改建为如今的海洋美学馆,原本的300亩荒废养殖池、盐碱地成了占地18.3万平方米的市民共享城市滨海公共空间,建起城市书房,在海边走累了,可以来这里面朝大海,喝茶读书,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陆海统筹全域修复

  “一湾一策”推进湾区生态蝶变

  漫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湾畔,岸线水清滩净,鱼虾潜跃,高低错落的红树林轻轻摇曳,勾勒出一幅夏日生态长卷。

  本地摄影爱好者程悦立于同安大桥下,用镜头捕捉水鸟的身影——湾海之间,一群群白鹭或信步滩涂,闲适自在,或卧波捕鱼,激扬细浪。

  “水质好不好,鸥鹭最知晓。”白鹭是厦门市鸟,被誉为“大气与水质状况的监测鸟”。近年同安湾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大群白鹭因此聚集。

  然而,据程悦回忆,早前的同安湾却是另一番光景。“海水乌黑,碰上雨天还会散发难闻的臭味。”同安湾海域的污染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入海河流。过去,由于水源条件差、雨污管网错接混排等问题,多条入海河流大量受纳周边区域养殖、农业、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导致同安湾水质恶化。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同安区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分区分类实施陆海污染源头治理。

  2022年,同安区新改扩建4座水质净化厂,采取“分质收集、分质处理”模式,日污水处理能力由10万吨提升至36万吨。城区实施“正本清源”改造工程,累计改造面积49平方公里,同时一体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643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项目顺利收官,新增雨污管网260公里,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前端收集能力明显提升。

  埭头溪是同安湾主要入海河流之一,数年来水质均为劣Ⅴ类。2016年以来,同安区开展埭头溪流域综合治理,创新形成全收集、全处理、全清淤、全补水、全修复的“五全”治理模式。“我们打造了‘埭头溪数字孪生流域智慧平台’,在全流域布设数百台智能监测仪器,并建成‘一户一码’排水智能化管理系统,有效提升流域水环境监管能力。”据同安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经过治理,埭头溪流域各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Ⅴ类水标准。

  同安湾的生态蝶变,正是厦门市深入开展湾区综合治理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厦门市加强海陆统筹,在国内沿海地区率先提出湾区综合整治理念,“一湾一策”推进海沧湾(西海域)、五缘湾、同安湾、杏林湾、马銮湾5个湾区的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开启了从“海域”到“全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实践。

  “我们在更大尺度上、更长链条上强化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打造互联贯通的全域生态水系。”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全市流域生态补水工程持续深入,通过调度中水和库水对河道进行生态补水,畅通水系梗阻,使流域逐步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

  增加纳潮量能够提高海湾水体交换动力,是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厦门市实施7座海堤的开堤通海、破堤建桥,有效提升湾区海域环境容量,依靠海洋自我修复能力改善海域水质。

  不仅如此,在全链条加强陆海统筹的同时,厦门市累计退出湾内海水养殖25.8万亩,完成海域清淤1.7亿立方米,完成沙滩整治修复165万平方米,红树林面积从2000年的32.6公顷增长至2023年的173.9公顷,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海洋物种数量显著增加。

  红树摇曳群鸟翔集

  “海岸卫士”守护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

  湛江,三面环海,拥有广东“十大美丽海岸”,这里生长着全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它们擅长固岸护堤、抵御台风海啸、维持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是赫赫有名的“海岸卫士”。

  5月21日上午,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张苇和往常一样,带着保护区的同事们,向着雷州附城红树林小区出发,到达预定地点后,她们换上水鞋、带上装备,径直向滩涂走去,几分钟后,只见一排排黑色薄膜整齐排列在保护区滩涂上。

  在红树林湿地保护中,除了人为影响外,生物入侵成了横亘在保护区面前的一道难题,严重威胁着湛江红树林的健康生长。“这是我们正在开展的外来物种互花米草除治项目,待项目结束后我们会将这些黑色薄膜全部回收。”张苇说道。

  张苇拿出手机,打开了去年拍摄的现场照片。“你看,这是我们除治前的照片,当时这里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互花米草。现在我们的人工清理工作已经完成,但是我还得经常过来看看,确保这些黑色薄膜将互花米草的残根完全覆盖住,直至这些根系彻底死亡才算结束。”话音刚落,她便开始带着保护区的同事们开始对覆膜情况进行检查。

  据张苇介绍,目前保护区最主要的入侵生物是互花米草,这是一种禾本科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及墨西哥湾,具有高适应能力、较强的种间竞争力以及快速繁殖能力等特性,在淤泥质潮滩湿地与红树林生境高度重叠,与红树林争夺生存空间。经初步统计,保护区内互花米草总面积约750亩。

  “互花米草的除治方法比较多,有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综合治理方法等,需要根据治理区域的具体环境情况,因地制宜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治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在经过充分的摸底调查后,最终选择了刈割+覆膜方式进行清理,目前来看整体效果不错。”张苇说。

  除了互花米草外,近年来,保护区还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展鱼藤和柚木驼蛾虫害监测和防治,均取得了一定成效,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张苇表示,再过几个月,等互花米草顺利清除后,这一片滩涂就可以进行重新利用,通过自然生长或者人工补种的方式,实现红树林的恢复和增长。

  说话间,突然一群鸟儿从头顶飞过,很快齐刷刷地落在了约百米远的滩涂上,寻找着食物。“快快,给我望远镜”,张苇迅速从同事手里接过望远镜,全神贯注地看着水鸟。同事们也非常默契、熟练地拿出记录板,架起单筒望远镜,朝着水鸟的方向看去。“我们通过加强保护实现树林面积扩大,环境状况改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给红树林湿地中的生物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科研监测,以科学数据支撑保护区管理决策。”张苇说。

  作为鸟类调查的“老司机”,为了加强保护区鸟类保护和监测,张苇带头组建了保护区自己的水鸟监测团队,近20年连续不间断地开展鸟类监测,保护区鸟类数量从2007年所记录的194种增加到今天的312种,勺嘴鹬、黄嘴白鹭等濒危物种成了保护区的“常客”。

  不仅仅是鸟类,如今,保护区红树林面积、物种多样性、生态环境均逐年向好。5月23日,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发布《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结果显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I级”。(记者 王雅婧 通讯员 沈城 汤尤泓)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6043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