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监察文化

时间:2024-04-14 01:41:20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江苏扬州双东历史街区里有一条“一头两尾”形态独特的小巷,名为文化里,文化里8号坐落着一间小小的四合院,这里便是革命烈士赵颖平的故居。

  赵颖平,原名潘克定,1919年出生于扬州,幼年随父亲到山东青岛,初中毕业后返回故乡,在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读书,毕业后考进上海国立医学院。上学期间,他读了许多革命书刊,受进步思想熏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革命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赵颖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万分愤慨。同年12月,扬州沦陷后,他毅然加入了“江都民众抗日同盟”,开展抗日活动。1939年,赵颖平被介绍到江苏省江北特委工作,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6月,赵颖平进入新四军的挺进纵队,参加了郭村战斗。他先后担任队伍的宣传干部、政治教导员、组织股长、秘书科长、政治处副主任等职务,利用自己的所看所学所思,向战士们广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坚定他们的革命信念。大家在一起谈论国家命运,探求抗日救国的道路。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双十协定”,向淮阴、淮安地区大举进攻,组织上指派赵颖平负责军工物资撤运工作。撤运途中,我军以牛车作为运载工具,敌军则全速追击。当时,赵颖平夜以继日奔波,口袋里只装着花生作为口粮,途中,因饥寒劳累导致吐血,但他仍顽强地带病突围,机智地摆脱敌人的追击,带着物资平安地回到了华东军工部驻地。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他充满希望、激情满怀地说:“敌人虽然很疯狂,但革命不久就会取得全面胜利。到那时,国家建设工作更需要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干部。胜利后,我一定还要回学校去读完我没有读完的大学课程。但是如果为了取得胜利,需要我付出生命,那也是值得的,我愿将头颅换明朝!”

  1947年3月,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建立。赵颖平被调任“特纵”政治部副主任。1947年秋,敌人包围了胶东地区。我军有计划地撤出胶东,但有一船物资在敌人的汽艇和飞机的包围下撤不出去,组织把这项任务交给了革命经验丰富的赵颖平。

  接到任务后,赵颖平抱着必死的决心,从容镇定地给妻子写了一封诀别信:“我仍留最后一批走渤海,以便办理与胶东的各项手续,敌已占平度,新河线若陆海二路不通时,则我决定留胶东率领小股武装打游击了,估计走的成功仅占百分之六十……”

  两天后,赵颖平在指挥船只隐蔽撤退至胶东渤海湾时,不幸遭到了敌人袭击。敌机在空中盘旋,渤海湾敌人的汽艇穿梭横扫。在这紧急关头,赵颖平挺身而出,冒着枪林弹雨,指挥船只突围成功,而他却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赵颖平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如今,英雄虽已长眠,但他志愿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犹在眼前,英勇奋战的呐喊声仍在耳畔回响。(戴文娜)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94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