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监察资讯

时间:2024-04-14 01:32:52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22.jpg

  甘肃简牍博物馆展出的简牍。甘肃简牍博物馆,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文化岛,是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博物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3.jpg

  《简牍探中华》剧照。《简牍探中华》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首个以“简牍”为题材的文化节目,通过介绍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等重要简牍,探秘其中蕴藏着的中华文脉密码。 资料图片

  中国历来有文献名邦之誉,甲骨陶符、简牍帛书,典籍精华、经久不泯。我们不仅拥有海量的传世文献,也有地下文献层出不穷,甲骨卜辞、包山楚简、里耶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走马楼吴简……共同讲述着文明的历史。其中,有一种以竹木为载体的文献,方寸之中包罗万象——那就是简牍。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首个以“简牍”为题材的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选取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天回医简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简牍发现,诠释出土简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物质与文化遗存,探秘其中蕴藏着的中华文脉密码。

  在方寸之中探源华夏文明

  从殷商到魏晋时期,超过1500年的时间里,中华先民创造的文明有多种记录和传承载体,简牍则是最主要载体。

  早在35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简牍就与占卜时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和祭祀、飨燕时铭铸在青铜礼器上的金文等文字典范同时使用。《尚书》中就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简牍是对竹或木制成的书写材料的统称,包括简册、牍、觚等。把竹、木劈成窄长条,就称做“简”;分解为较宽的长方形片状,就是“牍”;削成四面、六面等多面体,则叫作“觚”。因为地区差异,南方多用竹简、竹牍,北方多用木简、木牍。把一枚一枚的简、牍编联在一起,就是简册了。

  据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博介绍,与甲骨文、金文需要在特殊场合或特定器物上使用不同,简牍是我们祖先在纸张出现之前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书写材料,也是最简便的书写方式。百余年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出土简牍呈“井喷”之势,祖先们书写在竹片木板上的文字以及凝聚其中的中华文脉,石破天惊般地再次真实呈现在世人面前。

  谈及秦朝,不少人可能会想到它复杂庞大而又严密的律法系统。秦律是中华法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以前,古典文献中关于它的记载只有一些不成体系的片段,人们无法一窥全貌。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简牍1000余枚,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来自秦代的简牍,也是第一次系统发现的秦代律法——由11号秦墓主人、秦代基层法律工作者“喜”摘抄、记录的法律文书,涉及当时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为世人揭开了秦律的神秘面纱。《简牍探中华》节目则从 “喜”的视角,借助现代化的节目手段,打开尘封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历史记忆,重现古人形象和历史场景。

  在被整理者定名为《为吏之道》的文书中,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人们对于如何评价一名官吏已有成熟的思考。《为吏之道》说“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与之相应的是“吏有五失”,喜抄录了三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大意是这样的:面对百姓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倨傲态度,这是第一失;不安于朝廷赋予的官职、使命,这是第二失;利用职务便利巧取豪夺,这是第三失;对于朝廷下达的命令推三阻四、虚与委蛇,这是第四失;心中只想着自家而忘记了公职的责任,这是第五失。

  《简牍探中华》节目嘉宾、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振裕表示:“云梦睡虎地秦简所还原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里程碑,我们对云梦睡虎地秦简的研究应该不断深入,这样才能够非常好地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简牍承载着祖先无穷的智慧

  湖北云梦先后有多次简牍考古发现,在郑家湖墓地出土的一批珍贵文字材料,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中华第一长文觚”。正如前文所述,觚是一种用木头制成的特殊简牍,它是一个多棱体,每一面都可以用来写字。郑家湖墓地出土的觚是用秦隶书写的,内容据研究是向秦王游说“寝兵立义”,即停止战争、奉行大义,文风接近《战国策》。

  当年另一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是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文书,这也是国内遗址考古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书资料。其中有119件木简,用发掘者的话说,“大到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小到私人生活的琐事均有涉猎,可以说发掘到了一座全面反映唐代边防生活、边疆治理的档案馆”。这其中还有戍边将士的书信,可以辨认出“春景渐芳,暄和未尽”,证明这是一封写于春天的书信。

  不久前,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承办了 “汉风廉韵——汉代廉政文化特展”。展览中有一尊戴冠文吏俑,其身着深衣,下巴微微收起,双手合于腹前,严谨恭敬。一并展出的还有一枚书刀和一方简牍。

  汉简,是研究汉代史的珍贵资料。汉代曾颁布了第一部地方性成文监察法规。公元前192年,西汉颁行了一部专门性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地方性成文监察法规,用来约束近畿“三辅”地区的官吏。《监御史九条》的监督要点包括:“词讼、盗贼、铸伪钱、狱不直、徭役不平、吏不廉、吏苛刻、逾侈及弩力十石以上,作非所当服,凡九条。”到了武帝时期,公元前106年,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监督,创立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以“六条问事”对地方官吏进行考察监督。《刺史六条》对地方官吏和豪强取得了约束效果,也使监察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澄清吏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简牍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字载体,承载着祖先的智慧。

  回顾历史,溯源文脉,我们会明白简牍帛书等在内的文献资料,彼此联结、一脉相承,勾勒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脉络,传承着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底蕴,讲述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回溯过往的价值在于开拓前进的力量

  以文化人、鉴古知今,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以此文明“亘古亘今”,民族“日新又新”。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文化岛,有一座国家公益一类专题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是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博物馆。

  据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介绍,该馆珍藏千余件国家一级文物,对研究秦汉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作用。《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玉门关汉简》《甘肃秦汉简牍集释》等简牍文字整理成果的出版,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第一手资料。

  刚刚初评的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甘肃简牍博物馆申报的“简述中国”展入选。“简述中国”就是通过展示简牍文书的类别、形制、制作工艺和汉简的发掘史以及研究成果等,用跨越千年时光的一件件珍贵文物,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面,再现了古丝路盛景,戍卒日常劳作、巡防戍边、边塞烽火的历史场景,开启了溯源简牍时代、探寻古代中国的旅程。肖从礼介绍,自2023年9月开馆,甘肃简牍博物馆超过5万件(组)馆藏文物与观众见面。让简牍走近大众,在展现古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时,带领观众了解秦汉简牍书法艺术风格的变化发展,再现丝绸之路的简墨风貌。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简牍所记载的内容精彩纷呈,简牍中记载的名字多是芸芸众生里的普通一员,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为家为国奋斗的人们的缩影。

  正如云梦睡虎地四号墓的主人 “衷”,他有两位弟弟“黑夫”和“惊”,随葬在“衷”身边的有两件弟弟写给他的家书。这两封家书没有载明年份,据学者考证可能写于公元前223年,这一年秦终于灭亡了楚国,黑夫和惊参与了对楚战争,他们在前线写下家书,托人带给在家乡的哥哥。

  黑夫和惊的家书,真实还原了两位两千多年前在前线打仗的士兵的希望、困窘与急迫。这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历史,经由出土文献保存了下来,从而让大历史更加生动、更加温暖。

  古人或许未曾预料到,这一枚枚小小的简牍,正掀开文化星河的一角,在竹木春秋千年不泯的悠远回响与尺寸方圆中,传播继往开来的新声。翻开历史长卷,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继,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

  从传统文化中探寻源头活水,从历史细节中感受奋进力量,不断探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包括《简牍探中华》在内的文化产品,在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带领观众回望过往,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同时,引领观众眺望未来,以古开今,在实现跨时空情感共鸣的同时,把握时代的价值坐标,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穆铎)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94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