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澜,字有本,江西德兴人,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进士。
祝澜为官直言不讳,清廉正直,史称其“举官清约,囊无余金”。祝澜的奏折写得极为慷慨有力,现《德兴县志》中还保存了他的一篇文章《庙祀配享疏》,可以一睹其风采。 考中进士后,祝澜担任的第一个职位是兵部给事中。给事中一职,主要负责监察百官,纠查风纪之事,是朝廷的喉舌,职位虽低,影响却很大。祝澜在职期间,据载是“刚直敢言,无所顾避”。祝澜指出朝廷一直遵守的是明太祖颁布的《礼制》,并将其当作不可改变的祖宗家法和金科玉律,但时移世易,当下有很多情况为明太祖颁布时所未料的。他建议所有文武大臣备查各种条例的施行情况,若有不合现状的,可以提出来,然后集体讨论是否需要修改。奏折递上去后,引起了皇帝的重视,皇帝特下诏书,让各部门进行自查。 后来,成化帝让武靖侯赵辅主管禁军,祝澜以为大大不妥。为恐事久生变,祝澜连夜草拟奏折,准备劝谏成化帝收回皇命。在写奏折时,祝澜的家人纷纷劝祝澜打消念头,以免遭遇不测之祸。但祝澜不为所动,他认为自己乃是国家的言官,就要尽到进言上谏的责任,否则与尸位素餐的硕鼠没有区别。奏疏上奏后,成化帝大怒,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直接打了祝澜五十大板。 祝澜被成化帝贬谪到四川安州为通判。朝中大臣和国子监的士子很佩服祝澜的正直敢言和舍己为国的精神,他们连续向皇帝上疏,说祝澜一心为国却惨遭贬谪,非朝廷待臣之道。成化皇帝于是又把祝澜召回京城,任国子监丞,负责惩戒国子监犯错的人。祝澜虽然因为直言不讳差点丢了性命,但他却没有改掉自己耿直的性格,在国子监期间,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积极上疏。 祝澜去世后,随行人员打开他的行李,发现除了几卷诗书,别无他物,大家对其清廉佩服不已。《饶州府志》评价祝澜道:“慷慨尚气节,不以死生祸福为意。”坚守本心,矢志为国,可谓是祝澜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