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围炉烤火,总会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唐代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试问,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吗?
寒天雪地,栖身荒野木屋,围炉、煮茶、写诗、联话,是古人的雅趣。“偷得浮生半日闲。”冬日午后,闲暇之余,寻觅一隅,三五好友围炉而坐,生火、煮茶,再搭配柿子、红薯、砂糖橘等食物,当炉火升腾时,一切寒冷与荒凉都消散,暖意融融。
古画上每有描绘烹茶情景,少不了红泥小火炉的身影,泥炉烹雪成了古雅情调的象征。红泥小火炉的名气大,而福建龙岩永定县峰市乡的副榜炉更是其中佳品。
据《永定县志》载,副榜炉是清代永定县峰市乡信美村才子童祖宠发明创造的。清雍正十年(1732),29岁的童祖宠赴福州乡试,没有考中正榜举人,只录为“副榜”。后来,人们就把童祖宠及其后裔制造的红泥小火炉称为副榜炉。
峰市乡的红泥含石英成分不高,土质顺滑,可塑性强。陶匠把精炼后的红泥拍打成泥片,围入模具,手工挤压成型后取出,再塑型修坯,待半干时,利用滑石打磨外观,磨毕,继续干燥,反复打磨。好泥配好工,选泥、筛灰、煅烧等十几道工序后,制成的炉子外壁细腻,可用于烧水、煮药、温米酒等。
副榜炉器型典雅,款式古朴,有鼓型、直筒、花式、瓶式、方型、三足等样式,并融入众多文房元素。炉壁上,常有诗词书画装饰,进风口的开孔就像苏州园林的花式拱门,文化气息浓郁。
童祖宠虽然在科举上失意,但是他却赋予副榜炉别样的文化内涵。据说他特意作了一首诗烧制在炉体上,“林下清泉供逸兴,炉中活火引鸣琴”,给古朴的泥炉增添了几分雅趣。
清代、民国时期,副榜炉曾风靡一时,在闽粤广为流行。文人雅士点上炉火,烧水煮茶,恬静淡然,正应了明代僧人雪浪的《冶父山居》:“风雨杳无人至,开门静里生涯。诗字蒲团经卷,烧香汲水烹茶。”围炉夜话,一杯清茶,淡泊明志,静守清白。
“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冬日雪后的寒夜,燃一盏灯,生一炉火,独烹茶,自扫雪,以书卷为伴,旷达闲适、自得其乐。郑板桥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深得百姓爱戴,晚年告老还乡时,仍是一肩明月,两袖清风,被后世传为佳话。
宋代杜耒《寒夜》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寒冷冬夜,有客来访,一杯热茶足以替代美酒。与客人围坐炉前,炉中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沸腾。窗前冷月,尽显寒意,屋里的人以茶代酒,看着窗外寒梅绽放,心中温暖如春。围炉煮茶,与挚友谈诗论道,君子之交,宁静雅致。(永定区纪委监委)
原文链接:http://www.fjcdi.gov.cn/cms/html/fjsjwjw/2023-12-29/4221345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