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定海马岙有着近6000年的海洋文化史,历史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曾出过“马岙五陶”,“五陶”者,南宋募集义勇主张抗元、积极迎战的临安尹陶回孙,宋元之际抱定“终身不仕元”宗旨、守父庐墓而不仕的陶椿卿,明时不畏权贵、一身正气的监察御史陶铸,以及编撰《昌国县志》的陶恭和陶积。今年以来,马岙街道结合东海百里文廊打造,深挖“五陶”历史人文底蕴,推出“五陶”清廉研学游线,再现“五陶”勤廉风范,涵养明德至诚的清风正气。
陶恭陶积爷孙修《昌国县志》
陶恭(约1451—1541),陶椿卿六世孙,博学多才,明辨是非。陶恭辞归马岙故里后,自号“翁山樵隐”。离家多年,他对家乡地理塞险、山川优美、天材之利格外亲切,作《形胜赋》道:“中华胜地,东海名州,人杰地灵,川明山秀……民有珥笔之风,士无狡诈之谋。”
当时,昌国县已被废百余年,陶恭认为:“国必有史,邑必有志,志乃国史之本”。《形胜赋》可以说是《昌国县志》的一个总纲,陶恭潜心编修《昌国县志》,成为舟山历史上最早由私人修成的一部志书。
陶积(约1517—1582),陶恭之孙,留心桑梓,才奉家乡。陶积继承祖父遗愿,续修《昌国县志》,清雍正《浙江通志》记其目。
陶氏祖孙修成的县志,为舟山在洪武后180余年的历史填补了空白,清康熙《定海县志》称:“文献留贻,陶氏大有功焉。”
陶恭、陶积像
翁山樵隐
形胜赋
陶回孙陶椿卿父子终身不侍元
陶回孙(约1229—1276),保家卫国,身先士卒。宋德祐元年(1275)元军东下,直逼临安。身为临安父母官的陶回孙,募集义勇,积极迎战。
陶椿卿(1258—1320),陶回孙之子,忠孝节义,永怀初心。宋德祐二年(1276),接到父亲陶回孙暴死临安任上的噩耗,陶椿卿不顾战乱赶赴临安,护父亲灵枢归葬家乡马岙。元军攻占昌国,南宋亡,陶椿卿抱定“终身不仕元”的宗旨,守着父亲的庐墓而不仕,不忘先人、永怀乡愁初心。
陶铸“陶使再来天有眼”
陶铸(1364—1440),陶椿卿之孙,公正清廉,不畏权贵。洪武廿六年(1393)任监察御史。上任之初,就查处刑部尚书开济和太师李善长私释死囚案。次年,陶铸任福建按察使,查贪官污吏数十名,并兴学劝士抚恤军民。后又揭发福建布政使薛大方贪暴,薛上本反而诬陷陶铸,两人同时被逮解京师。真相大白后,薛大方下狱,陶铸官复原职。福建乡民拍手称快,说:“陶使再来天有眼,薛公不去地无皮。”
陶铸一生清廉,一身正气,常以俸禄济人,卒于任上,乡里为其立“成贤坊”以示敬意。
成贤坊
“马岙五陶”,个个是有功于社稷、有功于乡里的先贤。光阴飞逝,廉吏风骨长存,如今的“五陶”清廉研学游线,融入了乡村旅游,吸引了不少游客、学生前来打卡,先贤勤廉为民的浩然正气与高尚情怀历久弥新,正绵绵不断地向党员、群众渗透浸润。
(舟山市定海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