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字延清,清代山东诸城(今山东省高密市)人。历任南书房行走、左都御史、漕运总督、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太子太傅、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职。
公元1724年,刘统勋考中进士,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雍正皇帝见他是山东诸城人,便问他和四川布政使刘棨的关系。刘统勋答道:“刘棨正是先父,刘必显是先祖父!”雍正皇帝听后嘱咐他,要继承祖、父之风,做个好官。刘统勋不负厚望,秉公持正,勤廉爱民,不仅如此,他的儿子刘墉、孙子刘镮之也都是一代廉吏,刘家五代五位进士,纵观史书也十分罕见。
公元1736年,刘统勋被乾隆皇帝擢升内阁学士,跟随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一年后,升任刑部侍郎,翌年被召回京城。
刘统勋擅长治水,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30余年,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公元1746年,黄河下游再次决堤,灾情紧急,一时间哀鸿遍野。乾隆皇帝急调敢言直谏的左都御史刘统勋为漕运总督,前往山东,治水救灾。刘统勋到达山东后,将总督衙门搬到河道上,每天赤脚办公,筹粮疏水。在刘统勋的努力下,灾民得到妥善安置和救济。
当时运河水涨得很快,为了防止水灌下游,刘统勋上疏建议引河分流,将运河之水直接引入大海。又紧急下令降低德州哨马营和东平戴村两处堤坝的高度,提升沂州江枫口两处的坝高,有效阻断了洪水,避免了溃坝和水灾。刘统勋的一系列措施,拯救了百万百姓,得到了皇帝的赞赏。治水完成后,刘统勋被任工部尚书,不久调任刑部尚书。
刘统勋不仅在治水方面功勋卓著,在惩贪治腐方面更是一把好手。
公元1753年,江南河道接连发生事故,朝廷派刘统勋前往彻查。刚到江南,他就受到层层阻挠,江南河道衙门、两江总督衙门纷纷出面说情,打招呼。刘统勋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展开全面调查。一个月后,他查出江南官员贪污巨额治河银两、河道账目亏空严重等问题。刘统勋一纸奏疏直达乾隆皇帝,斩首和罢免官员多达30余人。同年9月,铜山小店汛河决口,乾隆皇帝震怒。刘统勋奉命彻查决堤原因,很快便揪出一批贪渎官吏,他上疏依法惩处不作为的官员,并亲自驻守塞河工程直至结束。
公元1761年,刘统勋在河南微服私访,发现河南祥符和杨桥等地修筑堤坝的官吏以干草不够为由消极怠工。刘统勋查明有数百辆车满载干草却被搁置,是官吏索贿不成,拒而不收。刘统勋一怒之下将相关官吏处斩,并弹劾河南巡抚管束不严,尸位素餐。根据《清史稿》的记载,仅被刘统勋查出贪腐的军政大吏多达十余人。
同年,刘统勋官拜东阁大学士,成为宰相。在此后的12年里,刘统勋一直是内阁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他任职期间,清正廉洁、为民请命,在政治、吏治、治水、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公元1773年冬,鞠躬尽瘁的刘统勋在任上病逝。
刘统勋去世后,乾隆皇帝哀痛不已,特地下谕:“大学士刘统勋老成练达,品行端方,服官五十余年,实为国家得力大臣,可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赏内库银二千两治丧。”并亲临其丧,赐谥“文正”。乾隆皇帝从不轻易称赞他的大臣,而刘统勋则是被他称作“真宰相”的唯一一人。
◼ 刘统勋为官50年,做了12年宰相,他赈济灾民、为民请命,惩治贪腐、为国除害,治理河道、利在千秋,是难得一见的“真宰相”!
(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