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智慧文化

时间:2023-12-24 09:29:28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监察委员会

  

  古人云:“自非禄赐,一毫不受于人。”面对他人赠送的金银钱财该怎么办,这是考验清官廉吏的试金石之一。杨震留下暮夜“四知”拒金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为后人颂扬。翻检史籍,古代有很多清官廉吏不为金银所惑的高洁事迹,其中部分内容并未广为人知,现从史海中打捞数则,以飨读者。

  三国时期的名士华歆要到朝廷为官,亲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前来相送,并赠“数百金”,华歆暂且收下,暗中却逐一做了记号。临行之时,华歆将所有赠金摆在人前,对送行者表示,感谢大家的情意,但我此番是单车远行,怀璧为罪,因这些金子平添许多在路上被劫乃至被害的风险啊,请大家为我想一个万全之策。言外之意是不义之财为灾殃之源,大家听了如此重话,只好都收回各自赠送的财物,更加佩服华歆的高尚品德。

  其实,华歆最被后人熟知的典故是“割席绝交”,而他是“反面”角色。华歆年轻时与管宁同窗读书,两人在园里锄地,见土中有片金,管宁挥锄视与瓦石无异,华歆则捉而掷之。又有乘轩冕过门者,管宁自读如故,华歆停书观看,于是管宁割席分坐道:“子非吾友也。”后来,管宁当了隐士,而华歆做了重臣,并没有打压看不起他的管宁,反而向朝廷多次举荐。史书记载,华歆素来清贫,“家无担石之储”,可见,华歆始终没有辱没廉洁的名声。

  隋代,梁毗任西宁州刺史,本地部族重视金子,“皆服金冠”,各部族酋长以金子多少论富贵,相互攀比、争夺,乃至大动干戈。梁毗为解决这一问题,曾贴出告示要求禁止,但毫无作用。因梁毗是一州刺史,各酋长争相送金子给他。梁毗设宴款待,将其所赠金子全部摆在桌上,突然对着金子号啕大哭,酋长们面面相觑,以为送的不够。梁毗说道:“此物饿不能食,寒不当衣,你们为了争夺它,大打出手,多少生命因此陨落,如今你们将金子送给我,是要杀了我啊。”众酋长连忙表示绝无此意,梁毗趁机引导道,“那你们为什么又为它而厮杀不止呢?”遂将所有金子悉数还之,众酋长如被当头棒喝,从此不再相互侵犯。梁毗之泪,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为财而忘命,这是愚蠢的行为。

  行贿受贿,不仅是两人之事,损害的是世间道义。元代大臣廉希宪拒贿守廉,并讲出了不应受贿的几重层次。面对送金者,廉希宪告诫道,这些财物,若是你们自家的,我取之为非义;若是公家的,你们就是盗窃,我收了就是贪赃;若是你们从老百姓那里搜刮而来的,那就更要罪加一等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危害甚大,当须戒之。送金者听后无地自容,羞愧而去。廉希宪最是喜好儒家经典,手不释卷,故被称为“廉孟子”,他用自己的谨言慎行,来传递孟子推崇的浩然正气。

  元代还有一名官员退金的决心异常笃定,如磐石般不可动摇。曹鉴任职湖广行省时,有一个叫顾渊伯的故交送给他一包朱砂,他只当是顾渊伯关心自己,就放在了箧笥里。半年后,曹鉴准备取出朱砂制药,却惊讶发现其中竟夹杂了黄金三两,他懊悔地说:“渊伯以我为何如人也!”曹鉴坚决要将金子退回去,而此时顾渊伯已去世,曹鉴不肯就此罢休,又找到顾渊伯的儿子,终于将金子退还。曹鉴一生为官清廉,官至礼部尚书时,仍然租房子住。《廉吏传》作者黄汝亨对其评价“父没还子,此为至行”。

  关于却金拒银之廉行,清代还有一个悲壮的故事。嘉庆十三年(1808),淮扬一带天降暴雨,良田被淹,老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拨下赈灾钱粮,又派新科进士李毓昌作为查赈官员。李毓昌发现实际赈灾户口与山阳知县王伸汉所报不符,当地有贪污赈灾银之嫌,便准备如实奏报。王伸汉害怕东窗事发,欲以重金贿赂,李毓昌不为所动,毅然拒绝。谁知,李毓昌竟遭王伸汉等人杀害,还伪造成自杀身亡的现场。最终纸包不住火,真相大白后,嘉庆对凶手予以严惩,作长篇《悯忠诗》,痛斥贪官“见利即昏智,图财岂顾殃”,并将此诗镌刻石碑上,立于李毓昌的墓前,以昭忠烈。

  拒却行贿是为官者的本分,是廉洁的底线,这需要以涵养廉心为基石,内心绝不能犹犹豫豫、含含糊糊。要知道,守住清白操守这一无价之宝,胜却无数金银污身引祸。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312/t20231221_8338372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