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时间:2023-07-12 02:19:00      作者:佚名 来源:宁夏纪委监察网

  “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语出《资治通鉴·唐纪》。这是中唐贤相陆贽说的话,意思是不犯过错并不是真正的可贵,有了错误能够改过自新才最为重要。同样的观点,《左传》也告诉我们:“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过”是一种追求,“改过”则是一种美德。春秋时的政治家晏子“不辱使命,雄辩四方”,他曾自喻为一根弯弯曲曲身有无数疙瘩的木头,必须拿斧子劈、刀子削、刨子刨、锯子锯,经此反复打磨,愚木才可能成为有用的器具。晏子此话不仅说明“人非圣贤”,更道出了改过之艰、修身之难。这和“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一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犯了错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而不改。如果像蔡桓公一样讳疾忌医,认为自己没有疾病,当病毒侵入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柳宗元在《敌戒》中也有类似观点:“惩病克寿,矜壮死暴。”意思是警惕疾病、及时治疗的人往往能够延年长寿,而对待小疾不够重视的人,待到疾病猝然大发,再想救治,为时已晚。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改过。面对过错,如果讳疾忌医、抱残守缺,或是避重就轻、蜻蜓点水,抑或是敷衍塞责、欲盖弥彰,久而久之,必然病入膏肓,悔之晚矣。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错误发生后,哀之而又鉴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迅速改正,补上短板与漏洞,才是应有的态度。东晋祖逖年轻时“性豁荡,不修仪检”,到十四五岁还“不知书”,但之后他改过自新,发愤学习,博览群书,被称为“赞世才具”;北宋寇准年轻时“不修小节,颇爱飞鹰走狗”,后来在母亲严厉教诫下走入正途,成为治世名臣。历史上,有不少有作为的人,像祖逖和寇准一样,凭着“有过则改”的实际行动从往之不谏的歧途转入来者可追的正道。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是共产党人的特点。回望党的百年征程,不难发现,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具有解剖自我、修正错误的优秀品质。1929年陈毅带着中央的“九月来信”回到红四军后,诚恳地向毛泽东进行检讨,在会议上作了自我批评,表示要和大家一起打倒这个“陈毅主义”。“延安五老”之一的革命前辈谢觉哉,生前把自我批评比作“跟自己打官司”:自己当被告、当律师、当法官,将自己修炼成为一名党性坚强纯正的共产党员。无论是陈毅的自我批评,还是谢觉哉的自我审问,这种不断总结完善、不断认错改错的党性修养和自我革命的精神永不过时,值得每一名共产党人终身学习。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革命的精神,才能一次次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我们党永葆先进和纯洁,从而创造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惟以改过为能”,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强化问题导向,勇于刀刃向己,以“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危机感和“近在眉睫之内”的紧迫感,有误必纠,知错即改,始终保持思想的桌面清洁如新,不染纤尘。(杨杨)


原文链接:http://www.nxjjjc.gov.cn/xbnxjw/lzjy/lzsp/202306/t20230627_74189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