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福建省厦门市纪委监委坚持运用精准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在严厉惩治、形成震慑的同时,推动扎牢制度的笼子、提升思想的自觉,一体推进“三不”的综合效应逐渐显现。
严惩重点问题不手软强化“不敢”的震慑
去年以来,厦门市纪委监委坚持“严”字当头、重拳出击,从严查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的腐败问题,坚决斩断“围猎”和甘于被“围猎”的利益链。2020年该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处置问题线索数、立案数同比均有提升,与此同时,受理检控类初次举报数量同比显著下降,减存量、遏增量效果充分显现。
在查办腐败案件的过程中,注重精准选取目标,集中火力,重点出击。厦门市纪委监委梳理日常监督、巡视巡察和审计发现的问题线索,逐个领域逐个部门进行分析,全面把握各领域各部门的“森林”状况,寻找最佳切入点,靶向推进分领域整治。过去一年,聚焦扫黑除恶、国企经营管理、工程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决查处相关领域问题乱象。据统计,2020年重点领域立案数占立案总数的40%。
要做到精准惩治,不仅要扭住重点领域不放松,也要持续关注“重点人”。“一把手”位高权重,一旦出了问题,影响和危害巨大。厦门市纪委监委把严肃查处“一把手”典型问题作为最有力的监督,对反映“一把手”的问题线索优先排查处置。2020年共查处近20名县处级以上及国企“一把手”,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在“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同时,坚持“有逃必追”。“2020天网行动”中,全市纪检监察机关与相关部门通力配合,扎实推进个案攻坚,因人、因案、因国研究“私人定制”方案,成功追回多名外逃人员,释放了“海外不是法外,外逃没有出路”的强烈信号。
推动建章立制不停歇扎牢“不能”的笼子
要防止腐败“顽疾”卷土重来,避免陷入“查了又犯,犯了再查”的“死循环”,除了坚持猛药直抵“病灶”外,还必须深入查明“病因”,从源头上根除隐患。
“没有人比主治医生更了解病人的病情。办案人员对案件情况最为了解,对案件中暴露出来的制度机制问题也最有发言权。”厦门市纪委监委一名多年从事审查调查工作的同志这样比喻道。
如今,召开案后剖析“复盘会”已成为厦门市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部门在案件查办后的“保留节目”。相关办案人员共同剖析发案原因,研究发案规律,查找出制度机制上的漏洞,为日后整改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仅如此,市纪委监委印发审查调查与监督检查信息共享有关事项的通知,积极推动前后台加强信息共享,构建案后分析整改联动机制。2020年先后开展案后整改76件,推动相关单位建章立制425项。
此外,为持续跟踪了解“治疗效果”,厦门市纪委监委将案后“回诊”作为常规动作。对受处分干部进行回访,稳妥协助推动部分表现突出的受处分干部重新使用。委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各部门按照工作分工,督查案后建章立制、日常监督及规范权力运行等情况,推动解决行业管理方面的共性问题。
注重做好日常监督,善于发现并推动堵塞制度机制漏洞。过去一年,厦门市纪委监委派驻(派出)机构充分发挥“驻”的优势,对相关部门进行“贴身诊疗”,针对审查调查或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发出纪律检查建议书、监察建议书,有效推动扎紧扎密制度的笼子。
加强思想教育不放松夯实“不想”的根基
面对诱惑与“围猎”,不仅要强化外在的震慑与约束,更要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内心的思想自觉,只有建立起自身的“免疫”屏障,才能真正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在系统内,很多人都认识这个人。用身边人开展警示教育,接地气、有震慑!”看过市纪委监委拍摄的案例警示教育片后,一名机关干部反馈道。
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是厦门市纪委监委一贯的做法。去年以来,除了继续在《厦门日报》“案例警示录”专栏刊发典型案例剖析文章外,厦门市纪委监委还组织拍摄了多部警示片,发放给全市各单位,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收看,通过见人见事见细节的方式,达到入脑入心入行动的效果。
与此同时,深耕本土廉政文化,持续推进“一镇一孝廉”创建活动,打造提升陈胜元故居、斑鸠山廉政公园等廉政文化示范点。继2019年拍摄5部厦门历史名人勤廉故事微电影后,再次推出朱熹、洪朝选等4位历史名人系列短片,在人民日报海外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平台播出,编撰《鹭江清流——厦门孝廉故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滋育廉洁底蕴,涵养清风正气。
去年5月,厦门市纪委监委汇编《没有规划好的人生——二十个违纪违法案例警示录》一书,书中收录近年来发生在厦门的典型案例剖析,在全市副处级以上干部中发放。书籍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
这正是近年来厦门市纪委监委着力打造廉政教育精品,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教育所取得成效的生动写照。同时,也折射出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持续深入推进,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开展廉政思想教育的主动性显著提升,廉政文化建设齐抓共管、同向发力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厦门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