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拍摄的江苏太仓港码头。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2023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铿锵的话语,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应当如何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干事创业的前进方向。
以人民幸福安康为最终目的:“能不能吃上菜就是政治”
“当地叫‘三日不见绿,两眼冒金光。’能不能吃上菜就是政治。现在我们有一些在基层的干部,特别是一些年轻干部,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这是不行的。”
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在福州工作时的情景,谆谆告诫年轻干部。
“能不能吃上菜就是政治”,朴素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民以食为天,小小饭碗,盛着民意,连着民心。“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
如何为民造福?“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是谋事之法。
2013年至2023年,十一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56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老百姓身边的事被反复提及、连连追问。2013年在西藏代表团询问“现在到墨脱的路通了没有”,2015年在江西代表团挂念“农家乐办起来了吗”,2016年在湖南代表团关心十八洞村“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2019年在河南代表团询问“‘馒头办’没有了吧”,2022年在四川代表团惦念“悬崖村”孩子们的出行与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想着群众所愁、所急、所盼,视之为治国理政的首要事项。
“何为大,何为小?看一件事情大小,不只看其形式和规模,而要站稳人民立场看,带着群众感情看,用群众观点看。民生问题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不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金卫说,“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能不能吃上菜就是政治’里蕴含的小与大的辩证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关键在于一个“实”字。
近年来,全国工商联大力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把民营企业这支生力军动员到乡村振兴主战场。政协联组会上,听了江西省工商联主席谢茹委员的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之余,叮嘱道:
“这是个壮举。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从扶贫到振兴,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化,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但说到资本下乡,投资要投到点上。有的投资南辕北辙,那不行。18亿亩红线,要保证农田不能非农化,更不能非粮化,结果有些地方投资全‘非’了,农业大棚搞成了‘小别墅’。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做什么、怎么做,还要加强顶层设计、分类指导。”
资本下乡,要真正做到造福农村、富裕农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守住根基、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不停步、能快则快,争取最好结果。”
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
“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注重增强系统思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规划、有序推进办事项目,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领导干部作决策干工作时不能光算经济账、眼前账,必须善于算政治账、长远账,决不能‘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杨金卫说。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
“江苏的发展,有一段时间,苏南、苏北不对称,苏北在发展冲动下,一度引进一些低端产业。响水,一声暴雷,就是当时埋下的恶果。当时GDP上去了,但为若干年以后的灾害性事件埋下了根。”
在江苏代表团,有代表发言时谈到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要树牢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也就在这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早在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安吉县余村调研,听说余村下决心关停了石矿和水泥厂,当即肯定了这一做法:“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不是发展。”“我们要留下最美好的、最可宝贵的,也要有所不为,这样也许会牺牲一些增长速度。”“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要有所得,有所失……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要知道选择。”
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后的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鲜明提出:“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
2020年的全国两会与往年不同,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背后抉择的深谋远虑:“我们追求的是经济的科学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其实在追求这些的时候,也会间接推进国内生产总值降幅尽可能减少,但着眼点着力点不能放在GDP增速上。”
3月17日,湖北省襄阳市,在农科院试验田里,科研工作者查看彩色油菜花生长情况。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以GDP论英雄”,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远见卓识。
“余村从过去炸山开矿造成‘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人在余村走,就是画中游’,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代表讲述了余村这18年来的变化。村强、民富、景美、人和,余村2022年村集体经济达到了13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64863元。
非凡十年,伟大变革,为高质量发展写下最好的注脚。实践证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路子对了,就要坚定走下去。
“你们起重机里面的芯片,是国产的吗?”
在与来自徐工集团工人代表的对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问及国产芯片问题,肯定地说:“你们的工程机械是做出来了,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从全世界来看,我们现在的制造业门类品种是最齐全的。同时,我们还要再提升,向中高端走,我们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在这里。”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必须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在一些科技创新领域,特别是涉及基础研究方面的,往往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看似没多少‘赚头’,但事关民族未来和国家利益,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布局未来、抢育先机的智慧和眼光、勇气和定力。对涉及国家重大战略的项目,要跳出部门、行业、地方的眼界,多算政治账、战略账、未来账。”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说。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中,在制造业“向上走”布局高端时,必须尊重科学规律,不要迫不及待地期盼开花结果——要因时因势调整评价体系和支撑机制,给予树苗长期的、一以贯之的耐心,方能培育起参天大树。相应地,对部门、地区和干部的考核,也不应囿于一时一地的得或失,要立足于长远眼光、战略眼光。
只争朝夕又不只看朝夕,这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推崇的“钉钉子”精神,“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在稳中求进中实现战略目标:“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
“新班子起来了,一定要注意啊,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也就是不能不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要把这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都压下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后,随着换届选举,不少党员干部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叮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既要有正确的政绩观,也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这24字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夺取新的更大胜利提供了科学认识论和重要方法论。
保持定力,稳中求进,底气来自于牢固不破的底线。
3月18日,北京大学2023届毕业生春季就业洽谈会举办,共有380余家用人单位来到会场,丰富毕业生就业选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江苏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两个“必保”:“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靠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招鲜吃遍天’,缺了哪一项国际市场都保不了我们。”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只有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
保持定力,稳中求进,“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个关于“培养一批‘一县一业’重点基地”的文件,指出当前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一些误区:
“这个事情不好下指标。一个县是不是光靠一个产业去发展,要去深入调研,不能大笔一挥,拨一笔钱,这个地方就专门发展养鸡、发展蘑菇,那个地方专门搞纺织,那样的话肯定要砸锅。”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坚持精准思维,才能避免盲目冲动。
“推动政策落实落地要找到具体抓手,区分不同内容、对象、阶段,分层分类制定标准、步骤、时限、方法,条分缕析地明确解决问题的‘桥’和‘船’,特别要防止和克服拍脑袋定决策、大呼隆式推进等不良工作习惯,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做精细。”杨金卫表示。
保持定力,稳中求进,关键在于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以更全面的“稳”推动高质量的“进”。
数据显示,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至52.6%,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连续位于扩张区间,工业企业生产恢复加快;1至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扭转了2022年10月以来连续3个月下降的趋势,在上年同期较高基数基础上持续恢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5%,实现由降转增……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折射出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进展。随着需求逐步回升和政策效应叠加,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可以实现整体好转。中国仍将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当国际局势深刻变化、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时,能否‘稳’得有定力,‘进’得有章法,对领导干部的发展定力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抓牢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扎扎实实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现代化等各方面工作。我们说保持定力,说到底体现在对战略和策略的深刻把握上,做好自己的事、正确的事,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唯有保持定力,才能有闯过难关、闯出新路的魄力。”郭庆松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