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的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写道:“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践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在理论自然科学中也不能虚构一些联系放到事实中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并且在发现了之后,要尽可能地用经验去证明。”
马克思曾说:“一个不了解社会现状的人,更不会了解力求推翻这个社会的运动和这个革命运动在文献上的表现。”这里所讲的“了解社会现状”,实际上就是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他在担任《莱茵报》编辑时,为探究摩泽尔地区人民生活普遍贫困的原因,就在当地通过采访开展深入调研。随后,他以极其详尽的事实、无可辩驳的论证,揭露了摩泽尔河沿岸地区政府脱离人民的“官僚本质”,并指出普鲁士的旧制度是导致当地人民普遍贫困的根源。这篇以《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为题的报告也被认为是马克思关于调查研究的开篇之作。
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调查研究的典范之作。从1843年开始,恩格斯深入英国工人内部开展调研。为拿到第一手资料,他“抛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访问工厂、矿山,查阅议会报告,并去伦敦、利物浦等工业中心实地考察,与工人、医生和教师等群体进行深入交流。正是凭借这种执着的精神,恩格斯搜集了大量关于英国工人生活条件和斗争情况的第一手材料。恩格斯认为:“调查了解工人阶级的境况是为了给社会主义理论,同时给那些认为社会主义理论有权存在的见解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了肃清赞成或反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切空想和臆造。”
为了写《资本论》,从1844年到1883年,马克思在近40年的时间里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系统、动态的调查研究。其间,他阅读了2000多册经济学著作,收集了4000多种报刊,写下100多本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甚至翻遍整个图书馆里载有英国与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为详细了解工人的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工作时间以及劳资关系等,马克思还特意制作了《工人调查表》。这份调查表细化到“工作场所的卫生状况:厕所,一般的洁净程度等等”“房租和租赁期限;有几个房间;多少人住;床铺;取暖、照明和用水等等”。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深入肌理的调研,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调查研究的经验做法对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深远影响。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致周世钊的信中写道:“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施的调查,及研究。”毛泽东把调查研究作为改造中国的起点。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毛泽东步行700多公里,实地考察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每到一地都“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随后,毛泽东就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各县乡下所见所闻与在汉口在长沙所见所闻几乎全不同,始发现从前我们对农运政策上、处置上几个颇大的错误点。”这些都成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基本观点,这番调研经历也成为他后来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底气和自信。
认识来自实践,又要回到实践,接受实践检验。调查研究正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领导开展一切工作,一个重要法宝就是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凡是思想路线端正,注重调查研究的时候,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得到迅速发展;反之,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要受到巨大的损失,甚至停滞倒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第一时间出台中央八项规定,首先就要求“改进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对新时期领导干部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就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关注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了解群众的最大关切、最想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务必做到身心齐入,不仅深入生产生活一线,而且带着真情实感,与群众坦诚地面对面交流,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陈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