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监察会议

时间:2023-01-07 13:06:19      作者:佚名 来源: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在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古语“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并作出阐释:“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这句古语出自苏轼的名篇《思治论》,原文为:“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苏轼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古代那些成功的人,他们能向最难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靠的是什么呢?对此,他给出答案:“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也就是说,在理想已经确定、目标已经明晰的情况下,就应当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矢志不移、攻坚克难。只有这样,事业才能够获得成功。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苏轼举了一些历史中的典型例子,指出他们成事的原因,都在于具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远见与勇气、决心与气魄。

  古往今来,凡成功的事业,无不与困难和险阻相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长城、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因为它们体现了我们民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迎难而上、坚不可摧的意志。古代文学作品中,既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信念,也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担当,亦有“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执着。司马迁忍辱负重,数十年殚精竭虑铸就史家之绝唱;玄奘西行取经,前后历时近二十年、五万里行程;李时珍尝百草,遍阅数百种书籍、记录上千万字笔记,二十余年成就《本草纲目》……回看历史上那些仁人志士,永葆高远的志向不堕、永守前进的定力不渝,哪怕万水千山、千难万险,始终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体现了立志高远的胸怀、遇难不惧的定力。迎难而上,并非逆潮而动,恰恰是在迷雾重重中看到了历史前进的规律与方向,于是克服一切困难,也要不断向前走去。这种蕴含于内的顽强力量、外化于形的坚韧气质,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不畏风雨、不屈不挠、砥砺前行,书写出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从那一刻起,我们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爬雪山、过草地的坚定无畏,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冲天干劲,从“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豪情,到“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的攻坚魄力……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忘记为何出发,为谁奋斗,“百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历程何其艰辛又何其伟大。”

  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总是在接续奋斗中前进。今天的中国,已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彰显的是大国大党的自信,表达的是从容清醒的定力,传递的是埋头苦干的意志,让人们看到一个古老民族走向世界的气度、一个百年政党面对未来的胸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当辞旧迎新,总会念及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倍增前行信心。”这种浩然之气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奔涌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让我们无论前路多难,始终不忘初心,不渝其志。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3-01/01/content_8925845.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