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来自河南信阳的朱姓家族为避五代之乱,在丽水缙云扎下根来,逐渐繁衍壮大成为“烟灶八百、人口三千”的宗族聚落,定名“河阳”。
时至今日,这里仍坐落着建于明清两代的古民居建筑群,包括十座古祠堂以及上百栋旧第。而河阳先祖定下的“耕读传家”家风和“朱氏家训”的精神内涵,仍流淌在其朱氏族人的血脉中。
走进这个古老的村落,仿佛时光都随着墙面斑驳。路上卵石间青苔蔓延,所有繁杂心绪也随着一路行来的午后阳光沉淀。
信步河阳,处处可见朱氏“清白传家”祖训之影。探看文翰公祠,太平缸内,片片碧莲叶浮水;折转门廊檐角,木雕繁复,童子拈莲而笑。
热烈阳光下,古人书就的“廉让之间”四字,依然被白墙黛瓦簇拥,怀抱着住处纯美、文武廉让的美好寓意。这门楣题字源自一个典故:魏晋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流传在广州有一眼“贪泉”,无论多么廉洁的人喝了泉水都会变得贪婪无度。当时,宋政权明帝刘彧在召见梁洲官员范柏年时问他:“听说广州有个‘贪泉’,喝了泉水人就会变得贪婪。你们梁州有‘贪泉’吗?”范柏年回道:“我们梁州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我住在廉让之间。”
›
墙外古井一口,映着碧海青天。
进得门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工整家训。“凌晨即起,洒扫庭除”。想来一代代于此成长的朱氏子弟,日日在晨起清扫中拂过木雕、看过莲叶,诵读诗书。既是打理庭院,也是“打理”自己。
沿着巷陌复行数十步,便来到了古朴庄严的荷公特祠。
荷公特祠始建于光绪年间,受时任浙江巡抚批准,为朱氏子弟朱得三孝母感怀所建,故又称“望母楼”。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人”。自汉时起,孝廉便被联系在了一起,人们认为二者相辅相成,并将“举孝廉”作为官员考核任用重要项目。2014年,这座孝子祠被辟为“缙云河阳廉洁文化馆”,后成为浙江省统战系统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之一。
方至门口,便是田田石制莲叶相迎。两旁对联匾额霸气浑然:“鉴古通今养浩然正气,倡廉反腐当时代先锋”。门内,光影湛湛,硕大“廉”字花窗撼人心魄,警示世人为人处事正应如同此字一般,持中守正、通透明洁。
“廉”字隔断墙上,莲花朵朵,仿佛能嗅到随风而来的一缕清香。其前是一首石刻《倡廉赋》,为缙云县监察局所制。传统文化中的清白家风,与现代清正党风文化交织,滋养着生生不息的廉洁文化。
继续往里走,朱氏宗族的千年发展史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在这里,看河阳十九世祖朱维嘉任明代国子监丞十余年间,坚持用其俸禄作为朱氏家谱整理经费;看他修订的家规中写“儆私侵”;看他为官清廉低调,留得家训“钱财亦聚亦能散,唯有清白传家远”。从这些代代流传的故事中可以窥得缙云河阳耕读文化浓墨重彩的一角。
大堂正中,朱熹像端坐其间,身后是“忠孝廉节”,头顶“冰玉比洁”,原指女子要守身如玉,现指做人要玉洁冰清。朱子与缙云之间亦是颇有渊源,曾到仙都独峰书院开筵讲学。朱熹理学中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正是要求以天下为公,灭除被物质欲望所蒙蔽或迷惑而产生的超越自身条件的恶念,而对符合人性的正当要求和欲望“循之则其心公且正”,做到律己慎独。
“把权力关进笼子”、廉政竹雕、“警钟长鸣”、公平秤砣、“心有戒尺”……一桩桩一件件,浩然生威,均在提醒我们要时刻心怀戒惧、崇廉尚洁、遵规守纪、行有所止,真正做到“一身正气冲天地,两袖清风鉴古今”。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迎着灿灿暖阳,伴着耳畔响起的雄浑钟声,庭院中有绿竹挺拔,仿佛民族宁折不弯的脊梁。
看过“渊源河阳、朱氏祖训、朱熹理学、警钟长鸣、山盟海誓”五个篇章,出得门来,踽踽慢行至“答樵路”,就能看到独特的景致:马头墙。
90米长的绵延小路、条石制成的小桥、以及32座屋角飞檐、似群马恢弘长啸的马头状墙头,为此行画下了圆满一笔。
落日洒金,天空高远,碧水青青,晨钟暮鼓。
愿,清廉长行。
(丽水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