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热点专题

时间:2022-12-07 21:06:03      作者:佚名 来源:浙江省纪委监委网站

  “持续推进医药购销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治理,像严禁收受红包、回扣这样的内容,我们保持常态化提醒教育的惯性,为的就是警钟长鸣、筑牢防线。”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一院)纪委开展的廉洁教育进科室活动中,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

  据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纪委关于加强廉洁文化和清廉单元建设的重要部署,今年以来,浙医一院全面推进“廉洁教育进科室”工作,破题并推进廉洁教育“三问”,即廉洁教育“讲什么、怎么讲、如何入脑入心”,积极搭建“有型”的宣传阵地,营造“无形”的文化氛围,发挥优秀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不断浓厚“廉润浙一”清廉医院建设氛围。

  理清公权力“风险点”

  开展廉洁教育,首先要明确讲什么内容。医院将梳理、查摆公权力运行中的“风险点”作为廉洁教育的前提,针对这些风险有的放矢地开展廉洁教育。比如,当前医药企业的围猎手段更趋隐蔽,存在通过课题合作、会议赞助等方式输送利益等问题。该院纪委通过廉洁教育,提醒医务人员要充分辨明合规的讲课费和以讲课费名义进行围猎的行为,坚决防止以讲课费名义输送利益,有效规避廉洁风险。医院医务人员通过接受廉洁教育,进一步理顺了公权力的边界,明确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今年以来,医院督促科室梳理公权力清单111条,查找公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廉洁风险点109个,并推动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通过风险点的梳理,医护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哪里是禁区不能入、什么是底线不能碰,做到心中有戒、警钟长鸣。

  用好典型案例“活教材”

  明确了教育的内容,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该院纪委从临床实践、日常情境出发,选取身边发生的人和事进行讲解,以鲜活的案例让大家感同身受、触及灵魂。比如,处方药外配在行医过程中是常见的“身边事”,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制定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明确规定“严禁安排患者到其他指定地点购买医药耗材等产品”。该院纪委通过廉洁教育,提醒医护人员对“指定”一词务必高度重视,处方药外配中“指定地点”是不合规的,日常就诊中要切实防范安排患者到准则规定的其他指定地点购买医药耗材等产品。

  “这样的情况平时不少见,你们不说我们还真的没注意。”这是该院纪委从科室获得的反馈。通过分层分类精准开展警示教育,医护人员对纪法知识能够听得明白、记在心里、用到日常。今年以来,该院纪委已深入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口腔科、骨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等临床科室开展廉洁教育20余次,通过讲好、用好典型案例,医务工作者规范行使公权力、主动防范廉洁风险的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聚焦日常监督“真问题”

  让廉洁教育入脑入心,关键还是要发现“真问题”,结合问题开展警示教育。该院纪委聚焦日常发现的廉洁风险,推动开展了科研经费、基因检测标本外送、医药代表和供应商接待管理等领域的专项整治。如针对发现的随意外送检测标本的问题,医院一方面制定并完善外送检验检查相关管理规定,要求所有外送检测必须经医院审批,并督促执行落实。另一方面推动加强院内检测能力,尽可能满足相关检验检测需求,对于发现的违规外送行为,一律严肃处理。在问题的整改过程中,该院纪委将“后半篇文章”寓于整改全过程,以问题整改的生动过程作为廉洁教育的现实案例,向医院科室进行警示教育,以“真问题”推动“真教育”,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断发挥廉洁教育的综合效能。

  廉洁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下步,浙医一院将进一步创新廉洁教育方式方法,将廉洁文化培育与问题整改、制度完善相结合,不断融入医院、科室运行管理的各环节、各领域,切实发挥廉洁文化洗涤心灵、润物无声的作用,努力打造党风清正、院风清朗、医风清新的“廉润浙一”。

  (驻省卫健委纪检监察组)


原文链接:http://www.zjsjw.gov.cn/zhuantizhuanlan/qlzjnwtx/qinglianyiyuan/202211/t20221114_755994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