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监察文化

时间:2022-11-30 23:23:30      作者:佚名 来源:中共贵州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一

  一座山,因毛泽东的一首诗词而闻名。这座山坐落在江西会昌城外的贡水北岸。绵水和湘水汇流于山脚下。这就是会昌山。会昌山亦称岚山岭,奇在幽林深处,水畔拔起,一峰独秀。会昌山是座红色的山,距红都瑞金不到五十公里。

  1927年8月中旬,南昌起义的先头部队南下瑞金壬田一线,遭遇国民党军钱大钧部阻击。8月25日,起义军向壬田守军发起进攻,于26日占领瑞金县城,又在会昌山一带激战至30日凌晨,攻占了会昌城,歼敌6000余人。这是南昌起义军南下途中的一次大捷,在我党军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今,会昌山之战留下的战壕、防空洞等遗迹仍依稀可见。

  到了1933年,蒋介石设立了南昌行营,亲自指挥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对苏区实行经济、交通全面封锁,意图逐步压缩并摧毁苏区。当时蒋介石集结了十一个师兵力,兵分两路向中央苏区门户重镇广昌进攻。广昌之战从4月10日打响至28日凌晨结束,最终红军被迫撤出,广昌失守。广昌和会昌一北一南,是紧挨着瑞金的两个县。广昌是瑞金的北大门,会昌是瑞金的南大门。广昌失守,会昌也危在旦夕。眼见红军节节失利,毛泽东心急如焚。危机四伏,他十分忧虑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思索着中国革命的出路。

  此时,有人建议毛泽东去往别处暂时休养。毛泽东坚持不去,表示自己不离开苏区,不离开中国。会昌是当时中共粤赣省委驻地,1934年4月下旬,毛泽东离开瑞金,前往会昌调研并指导地方工作。

  7月23日清晨,毛泽东带着粤赣省委干部和警卫员,从文武坝出发,先是乘船渡过了绵江,经石角、黄坊,然后登上了会昌城外的岚山岭。一路上,清风习习,松涛阵阵,毛泽东登峰远眺,会昌城外,三江六岸,群山峰峦都浸润着红军战士的青春热血。从连绵起伏的群山,到崎岖不平的山路,从中央苏区的苦难辉煌,到反“围剿”的血雨腥风,毛泽东思绪万千,当日回到文武坝住地,他挥毫写下了在中央苏区的最后一首诗词:《清平乐·会昌》。

  二

  《清平乐·会昌》是一首毛泽东长征前夕的离别诗。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诗人却毫无气馁,革命者的壮志像会昌山峰一般巍峨挺立,坚挺着自己的信念和意志。

  词的上阕中,“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一句为写实,也是毛泽东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此句源于宋代僧人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上堂曰:‘谓言侵早起,更有夜行人’。”后人衍生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明《增广贤文》)。这句诗交待了登会昌山的时间。东方的天边出现了鱼肚白,毛泽东携诸战友去登临岩幽林深的会昌山,可谓侵晨即起。一个“早”字,透出了一个“勤”字。

  对于从井冈山崇山峻岭中转战出来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视登山如家趣,意浓浓。词中的“君”字,原本为敬辞,多指称对方,本属第二人称。此诗中,“君”则特指诗人自己。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答复英译者时说:“‘君’行早的‘君’,指我自己,不是复数,要照单数译。”这种用法,古而有之。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名篇《饮酒·结庐在人境》中有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里的“君”就是诗人的自谓,意为:若问我何以如此,只要心志高远,所居之处自然就感到僻静了。诗中的毛泽东赶了个大早去登山,自己却并不觉得早。危难之时,仍有兴致去攀越山峰,充分展示出诗人挽狂澜于既倒的革命勇气。实际上,对会昌山的攀越与长征途中对雪山的攀越,都是一种大无畏精神,象征了中国革命之路的艰辛,也象征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未来的必胜信心与勇气。

  尽管写作《清平乐·会昌》的背后,深藏着曲折坎坷的艰难与苦楚,但从诗词中,读者看到的却是希望和光明。毛泽东曾对此诗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那些日子里,他思考的是红军如何走出困境,如何面向未来。

  “踏遍青山”实际是诗人对革命征程的一种回顾。从1927年的秋收起义,到1934年的反“围剿”,从井冈山到会昌山,七年征战,血雨腥风,毛泽东壮心不已。他初心不改,埋头做调研、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这种伟大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

  黎明登山,是《清平乐·会昌》的意境之所在。面对“山雨欲来风满楼”,诗人毫无消极悲观之态,反而道出“风景这边独好”的远大眼光。在红军生死攸关之际,毛泽东反以开阔情怀,摒弃了内心的焦虑,以乐观憧憬,抒发了革命信念,展示了开阔的革命襟怀和乐观的精神境界。“独好”二字,既是对会昌景致的赞美,也是对由无数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中央苏区的深情讴歌。这首词的上阕着重写了会昌山近景风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无限感慨。读之,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三

  《清平乐·会昌》也是一首毛泽东长征诗的序曲。这首词的下阕,诗人以磅礴的气势,眺望了会昌以外的远景。诗人站在会昌山之巅,放眼祖国大好山河,心潮澎湃,诗情涛涌:“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这里的“高峰”当指岚山岭(会昌山)。毛泽东在后来谈及这首词时,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颠连”意指山峰起伏,连绵不断。“东溟”指东海,李白《古风·其十一》有曰:“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伫立于城外高峰,八闽百粤,湘水绵水,蜿蜒九曲,直奔东海。此时战火纷飞,寻遍全词,竟无一句硝烟之气,给人一种坚毅自信之感。诗言志,从《清平乐·会昌》词中尽可领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里的“南粤”一词,始于《汉书》,指岭南地区,如今的广东就简称为“粤”。“郁郁葱葱”一词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气佳哉,郁郁葱葱然!”毛泽东在诗中指点江山,意不只在风景,更在于抒怀。诗人从会昌山的连绵群山,看到了南粤的郁郁葱葱,看到了战略的方向。

  毛泽东写诗,一向视通万里,诗句从会昌城外,一下子跳跃到东海,其寓意愈显寥廓。从诗句上看,毛泽东是在高山之巅观望遥远的风景,但其诗意却在于借风景展望遥远的未来。不仅要“踏遍青山”,还要“直接东溟”,走向更广阔的诗和远方。其胸怀之阔,可装下东海,容纳八荒,这就是日后长征中,毛泽东“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底气。

  黎明登山,且诗意盎然。此刻的毛泽东,英雄之气犹如东方的红日,正喷薄欲出,而空前绝后的伟大长征,也即将开拔了。那是“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豪迈,那是“风景这边独好”的展望。

  《清平乐·会昌》一词所独创的艺术境界,写山、写海、写林,写旭日……其散发出的美景和豪气,构成了纵横千里的壮阔宏图,让人们从黎明中看到了光明的曙光和明天的希望。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211/t20221128_7724557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