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辈子,总要有些寄托,或者说精神要有一处安放之地。对我来说,书籍就是精神的钙片,我喜欢它带给我的欣喜以及那份美妙的生命感受。它如同柴米油盐,是生活的要素,也是生命的落脚处,因为它,我的目力、大脑、心灵、感官得以延伸,生命也丰满起来、绚烂起来、妖娆起来,更让我在寻常中看到美,在黑暗中看到光,在困境中心存期待。
在日渐繁杂的喧嚣中,在忙碌生活的缝隙中,读自己想读、爱读的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沐浴着智慧的春风,享受着辩论、思考、交流、研讨、发现、探索的愉快。一段时期有一段时期的人生指南,我的枕边书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事的更迭而不断变换着。在我记忆的库房里,贮留下了许多与我的情绪、我的体验相关的书,贮留下许多曾经震撼过我、照亮过我的东西。
在我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时,父亲送了我一本《菜根谭》,当时对我说了句“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的民谚。我一接触到这本书,即爱不释手,并受益匪浅。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淡泊、宽容、善良,无处不有的谋略和智慧,让我觉得岂止是在读书,而是在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位畏友交流,那些凝练、跳跃、诗意浓郁的文字,深沉含蓄,不时引发我联翩的想象和思索。
从此,读书成了我的习惯,因为有了书读,或者说读了书,平庸烦琐、纷乱无序的日子变得充实和丰富,甚至让我的人生变成了“盛宴”。后来,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我的夜读时间少了,可我依然会忙里偷闲地翻起早已放在枕边的书,如萧乾的《我这两辈子》、文洁若的《俩老头儿》、林海音的《金鲤鱼的百裥裙》、余光中的《桥跨黄金城》等。
书是无边无际的奇妙世界,走进去即被深深吸引。在阅读中,浮躁的情绪平静了,焦灼的目光安详了,一颗心像热水里的新茶,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会感到一丝温暖从心房熨过,熨开心灵上的每一处褶皱,让心变得澄澈平静。
我始终认为一个不读书的人,他的生命只有一次,除了他自己所遭遇、所听说、所体味的,他或许不知道还有别种生命方式、别种生活轨迹。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他所涉足、所体悟、所了解、所思索的,显然是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了,他可以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察帝王生涯、布衣甘苦;可以奔走于异国的疆域,饱览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也可以在微风徐徐的夜晚,听诗人吟哦呢喃、嘤嘤倾诉。这时,他的心灵不仅仅是他的心灵了,而是注入了别人的故事——遥远的、陌生的、奇异的、丰厚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书温暖的怀抱里,我一次次地激动、燃烧,一次次体验不同的人生、别样的情感。我时常抛开白日的喧嚣与重荷,停下浮躁匆忙的脚步,在心灵的憩园里独挑书灯。书让我心有所系、情有所依、魂有所归。
“有书嗟日短,无书恨夜长”,人生有梦书当枕,我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人,以便经得起岁月的磨砺与考验,以便傲立繁华、阅尽苍生,悟得人生的极致与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