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识】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学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一开头就是这一段,标题叫做《鱼我所欲也》,翻译过来就是“我想吃鱼”,但老师讲课的时候,只是拿吃鱼开了个头,然后就不说吃鱼的事了,只讲人的选择。
人为什么要选择呢?啥东西都没有的时候,能谈得上选择吗;只有一种东西的时候,有选择的余地吗?之所以要选择,是因为面临着两个以上的选项。
选项太多的时候,很容易让你挑花了眼。只有两项的时候,又容易让你产生兼而得之的想法。这个时候,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如何克服“兼得”心理的过程。
《说文解字》:“兼,并也。从又持秝(lì)。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又”就是手,手握一禾,就是“秉”字;手握二禾,就是“兼”字。甲骨文有“秉”字,金文中才有“兼”字,这是不是能说明一个问题:最初,物质匮乏,并没有人想得双份;后来,物质丰富了,才有了想得双份的人。
报志愿为什么那么难?考得再好,你只能上一所大学:想上好学校,就得放弃好专业;想学好专业,就得放弃好学校。找工作为什么那么难?文凭再高,你只能在一个单位上班:待遇好的,工作不好干;工作好干的,待遇不太好。选择虽然难,但并没有多少人放弃选择!
二选一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残酷的,所以孟子设计了“二者不可得兼”的前提。“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官”与“商”不能兼于一身:想当官就别想发财,想发财就别想当官。于是,有人“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官商勾结”。但是,在“二者可以兼得”的情况下,选择就很容易吗?“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与“才”可以兼而备之,但为什么德才兼备的人仍然稀缺呢?当然,这可能不只是选择的问题了。(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