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案件聚焦

时间:2022-09-24 02:46:51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wKinmmMjqT-AS1prAAHtF4caasg895.jpg

  美丽龙潭村 张璘琳 摄

  疫情发生前,正巧屏南县龙潭村土地清产核资,置换土地证,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镇心里开始谋划了。在1月份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上,他放出话,年后重启村经济合作社,村里有资格的人都可以加入。他向大家承诺,一亩地一年保底补贴500元钱,分成上不封顶。

  很多地方土地流转模式不谈收益,先整合进来再说,由经合社统一操作,产生了效益再拿出来分成。那样很多人不接受,万一折腾不出什么来,个人还得为经营失策埋单。龙潭另走一条路,先通过其他途径筹到一笔钱,哪怕第一年经营亏损,保底这一块不让村民损失,由经合社来承担这种企业行为。

  眼下,龙潭情况还有点特殊,百分之三四十的土地已经种上了果树,流转的话还要一笔赔偿费,村里拿不出这笔钱。也有一些人,觉得自己经营的收成不止500元。在陈孝镇的思路里,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考虑村民感受,他不会动用“一刀切”的强制手段。

  如果经营成功,以后不用多费口舌,村民自然蜂拥而入。这些年,他深刻体会到农村工作不能突破的原因,关键是群众对村干部缺乏信任感。

  疫情期间,陈孝镇思考了很多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路。

  村经合社准备以古村名“龙潭里”注册,做淘宝网店,把餐饮、民宿、农特产品等统统链接起来,网上点击进去,各种消费信息俱全,还可以进行比较。只要肯链接进来,适当收点服务费,让龙潭各方面的信息对称起来。再加上县里乡里的各种支持,他能从繁琐杂务里解脱出来,会有更多精力和心思放在龙潭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上。

  2014年,艺术家林正碌以教农民画油画、自媒体卖画,在闽东屏南县的空心村推行“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学活动,让农民增加了收入,提升了自信,更新了观念。接着,他配合龙潭村复办“完小”、修复弃用的传统民居,村两委也跟进有效治理,打造“挂得住乡愁”的人居环境。

  在屏南县乡村三级组织支持下,龙潭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与城乡文化、生活方式和谐共融,引来一批批热爱乡村的城里人到此学画、旅游、创业。昔日仅剩老弱病残100多人的空心村,城里人入住、村民回流了400多人,新经济业态兴起,人均年收入从开展文创前的4350元上升到2019年的18000多元,已经超过宁德市平均水平,摘掉了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龙潭村已成为全国各地争相前来考察、学习、游览的网红村,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创让龙潭成了网红村,陈孝镇不仅看好龙潭未来,还敏锐地嗅到商机。依托村里的六千尺矿泉水厂,他用“龙潭里”注册了一个矿泉水品牌,等到龙潭发展走上正轨,自己有精力了,再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以林正碌为首的文创团队“新村民”提倡微观新经济,陈孝镇举双手赞同,“新村民”和村里年轻人可以加入这个方阵。村里五十岁以上的人呢?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智能手机都用不好,挤不上这趟时代列车,也没有商业经营能力,更多村民还得依赖土地生存。

  经合社打好了基础,集体经济便有一定收入,再把村干部纳入集体经济来管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用企业效益来养活他们。唯其如此,那些有能力的人才会出来出谋划策。只有乡村全面振兴了,脱贫后的村民才能走上可持续的富裕之路。文创项目做起来后,村财第一次有了为数不多的收入,村委会在管理。按规定,这些钱用不到村干部身上。

  这期间,陈孝镇难得有空闲去溪尾村逛了一趟。这里比较平缓,溪谷两边的阶地集中了龙潭村大部分的平整水田。眼下,去年秋收后的田野一派空旷,田埂上杂草丛生。陈孝镇尽情展开想象:春天满眼碧绿,秋天稻菽金黄;开紫花的是紫云英,亮黄的是油菜花;还有荷塘,翠叶满目,花朵娇艳,蜂飞蝶舞蛤蟆跳……

  在这里,他已经从村民手里流转了四五百亩土地,开春要把乡村的田园牧歌风光还原出来,做得比农村更像农村。游客进来,本来在村里转一圈一个小时,11点回县城吃午饭。你多了一片油菜花,多了一口荷塘,游客在里面转来转去,观赏、拍照。滞留就是钱,会在村里派生出各种各样的生意。无形中,整个村的收入便增加了。

  一个地方不是想商业化就能商业化,人来多了,水涨船高,就会有产品、服务需求,商业自然而然衍生。一个健康业态,必须有商业支撑,只是不能一味朝商业方面急功近利,过头了就会把资源提前消费掉。

  龙潭属于山区农村,多为山垄田,被当地人戏称为“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过三丘”,农业机械化程度非常低,只能用原始耕作方式,劳动力投入大、成本高。有农民算过一笔账,一担100斤干谷,按160元收购价计算,种出一担谷子的化肥、人工投入,与村里做小工标准比,要亏40元。

  龙潭人均一亩五分地,一亩大概收六担干谷,九担合起来要亏360元。种得越多越亏,那倒不如抛荒不要。

  龙潭文创最弱的一项就是产业振兴,林正碌倡导的微观新经济,还要有一个聚集、培育的成长过程。龙潭除了土地,没有其他文章可做。重启经合社的初衷就是想寻找另一个支撑,使产业立体化。整合起来的土地资源,摆脱传统粗放式生产,有规划、有方向地去经营,为大家创造一个平台。不一定能赚多少钱,先把基础工作做扎实,让村民回流,至少生存没问题。如果做好了,村民从中获益,整个业态可持续,那就是给子孙积福气了。

  龙潭的事情必须靠龙潭人自己来做,尽可能把外出村民引回来投资。本村人有主人翁意识,他的盈利会朝一种保护性方向去开发,让整个业态不受影响。从村民角度来讲,企业做起来有盈利了,他们就成为获益的主体。

  总体思路怎么做?肯定不能停留在土地产生的原始价值上,要配合龙潭业态去发展,成为文创产业的另一翼。

  徜徉阡陌田畴,陈孝镇思绪翩跹。

  这时,他看到四坪村方向的山坡上,有人赶着一大群羊。这人是嫁到四坪村的溪尾村人。她养了400多只闽东山羊。一年前,在龙潭街上开了一家羊肉店,专门经营传统草汤羊肉、羊肉面、羊肚面,为羊肉销路找渠道。这种地域特色品系山羊,种质优良,繁殖能力弱,长得特别慢,肉质好味道香,一碗卖到30元还供不应求,好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近5000元。龙潭的人流带来信息流,大家都知道她的羊好,口碑相传,很多人直接到羊场半只、一只地买走,后来变成无羊可杀。再后来,她不再愁销售,索性关了羊肉店,一门心思养好羊。

  和养羊同一个道理,产品品质一定要与众不同,做高优精细和立体循环农业,打造高山绿色、有机农业新业态,在原始价值上寻找附加值。比如,屏南食用菌种植业比较成熟,可以做活体销售,木耳、香菇、茶树菇开始生长时一筒筒卖。城里人花多一倍的价钱买回去放阳台上,长出两朵剪下来,中午烧个香菇蛋汤什么的。眼睁睁看着长大的,有趣,又吃得放心。

  农民的看家本领就是种植农作物、养殖水产品和禽畜,把林正碌挂在嘴上的新经济引进来,再链接上他的流量资源,通过网红村影响力,改变传统生产管理和营销方式。譬如,在抖音里面直播一棵板栗树,从开花到结果,等哪天看着它长出来的人自己到树下买了这些板栗,那种心理感受和市场上箱子里包装得光鲜照人的肯定有天壤之别。也可以规划体验园,提供有偿服务,城里人一家三口来体验农事,收100元钱,一天里爱怎么打理都可以。园内有一整套农具,也有专人提供指导、提供服务,顺带向城里人介绍农耕文化知识。几十个家庭进来,收入远超土地的原始价值。甚至可以把土地切割成几十平方米一块,一年认租800元钱——这在城里人看来一点不贵。再发一张VIP卡,刷一下随时进出。城市人认租了,就和这块土地产生了感情,每个周末都可以带孩子来。回去时跟当地人对接,空心菜帮浇水,茄子帮采一下。再安个探头,与手机连接,在异地就能随时看到地里生长情况。若付一笔物流费,收成还可以当天送到家。

  这样做,就能跳出传统农业模式,发展绿色的创意型产业,形成一二三产结合的农工商综合体,从土地原始价值上收获更多更高的附加值。

  文创进村了,“新村民”来了,他们喜欢龙潭,出资修缮老厝。现在,将近50座祖厝被新村民认租,平均一座至少要投资25万元,他们带来的资金有1000多万元。原先村民进城淘金,突然发现自己家乡就是个金矿,纷纷回乡创业。

  2019年,原村民闻风而动,宅基地上起厝、装修老厝40余座,仅民宿一项就投入了1000多万元。而这三年来,各级政府公共设施配套投入每年顶多也就近千万元。这是龙潭了不起的起步。

  空心村成了香饽饽,但不代表成功。只能说别人没做成,我们做成了而已。关键看业态可持续,如果五年以后,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还生龙活虎的存在,那这个业态就是健康的。城乡融合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万里长征才迈出了一小步。未来任重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用心去走。

  早春阳光下,陈孝镇的心里热乎起来,他摩拳擦掌,一双眼睛追随田野飞起的那只白鹭远去,沉醉在自己美好的梦想里。(沉洲)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00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