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大暑,杭城的温度奇高无比。在半山清风馆见到那面南宋湖州青铜镜时,忽觉清风徐徐,一阵清凉。清凉,因馆里的冷气之故,更因心头涌起之清气。“兼省吾身知正凭,向阳素简镜中明。同行你我千秋业,兴替崇光心独清。”这是南宋青铜镜捐赠者陈旭伟先生在捐赠时写下的诗句。
树木掩映的半山清风馆
悠悠华夏,关于铜镜的历史可溯于远古。在古代,人们以水照影,《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平静的水面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镜子。商周以降,铜镜渐兴,到汉唐发展鼎盛。随着历史的推移,铜镜不仅被赋予生活用品的功能,更赋予其深刻的人文价值。历史上有不少君臣佳话,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唐太宗以铜镜赞誉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陈列在半山清风馆的青铜镜
于帝王而言,铜镜可以知兴替;于个人而言,铜镜可以正衣冠、明得失,成就一名简淡如水、温润如玉的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自古以来,对君子最高的赞誉莫过于此。东汉史学家荀悦在《申鉴》中记载,“君子有三鉴,世人镜鉴。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故君子惟鉴之务。若夫侧景之镜,亡镜矣。”可见,镜鉴、自省是君子的必修课。对于自省的传统,从孔子、庄子以来就有不少论断,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其意义都是相通的。
历史像一个有趣的轮回。当科技让铜镜淡出我们的日常视野,历史却让它变得更深厚、醇香,也许这就是文物的意义,也是君子寄情于物的意义所在。看着眼前的青铜镜,不免想起其捐赠者背后温暖又朴实的家风。
南宋葵花形青铜镜捐赠者陈旭伟
“入道家风接代听,传真润物内融情。无形却似宗祠祖,向上参天源系茎。”陈旭伟先生的祖母是郑义门后支,铜镜是陈先生的家传文物。他从小就被祖母的以言传身教滋润着,“孝、义”的种子深深扎根于他的内心,让他始终心怀“心中有戒不彷徨,守正循规自律章。不染纤尘当最妙,本然使命唤良方”。秉承着这样的初心,清风从简、内心向阳,扶正固本、担当勤勉,终于成就了这名城建领域情怀加身的高层次专技工匠,以及文理兼修、才富五车,势如太行、行行有主峰,事迹屡登“学习强国”的“强国学人”。
从半山清风馆返回后,再读朱良志先生的《生命清供》,里面有一篇《好雪片片》,大暑赏雪,悟在当下,心有清风,何处不生凉?身边有陈旭伟先生这样的镜子,我们是否应该常常照影去尘?每每看到警示教育片的案例,便感叹,那些在物欲横流里迷失的“能者”,是否被浊水干扰而照错影了呢?
(杭州市拱墅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