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昊
今年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并提出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等措施。记者就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相关话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高鸿钧。
记者: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多年,在凝聚态物理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路走来,哪段经历让您印象最深刻?
高鸿钧:应该说每项重大成果的获得都会有深刻的印象。我这里就举其中一项研究工作的例子,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做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与坚韧。
我带领的研究团队最早发现在过渡金属表面可外延生长大面积(厘米级)、高质量、连续、层数可控的石墨烯,是这个领域的重大突破,因为只有这种石墨烯才可能用于未来的集成电子器件,而之前的方法和技术都满足不了集成器件应用的要求。
这项研究从设计思想、实验实施、物理机制、实验上的成功,到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认同与接受,经历了12年时间。几届学生与博士后参与了该项工作,为攻克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甘坐冷板凳,忍得住寂寞。正是这种艰苦奋斗、持续努力,才产出了重大原创性成果,实现了为国家基础研究的发展添砖加瓦。
记者:当前,我们仍面临许多“卡脖子”技术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基础科学研究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作用?
高鸿钧: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与基础研究整体水平跟不上直接相关。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技术体系和工程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当前,国家把科技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基础研究作为创新的源头活水,是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因此,在“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以“十年磨一剑”精神不断强基固本,才能够逐步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为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
记者: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将如何补齐国内在基础研究上的短板弱项,为实现“十四五”期间各项科技创新目标肩负起国家队的担当?
高鸿钧:基础研究是中科院的立院之本和优势所在。“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科院将把精锐力量整合集结到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来。既要瞄准科技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更要找准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以应用目标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导应用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开展“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知识和技术基础,为我国学科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填补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