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案件聚焦

时间:2021-06-21 20:46:07      作者:佚名 来源: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一百年前,上海成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一百年后,在这里举行的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用光与影的交织致敬历史、礼赞时代。

  6月11日晚,电影节开幕式上,一段百年前的珍贵党史影像素材通过4K技术修复上色,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大家仿佛“穿越”回那个热血澎湃的觉醒年代,感受那份矢志不渝的初心。

  无论是百年前满怀一腔热血的仁人志士、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无畏献身的先驱烈士,还是包括一代代电影人在内的各行各业奋斗者,他们对信仰的那份执着,对理想的不懈追寻,这种传承绵延不绝,在百年光影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21》作为本届电影节开幕影片,再现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们,克服重重困难,聚集上海召开中共一大的故事

  “现在的红色电影非常好看,故事讲得好,视听效果也非常震撼,这些电影我都想去影院看。”走进上海展览中心,电影《1921》的巨幅海报迎面映入眼帘。参观者纷纷表示,这些红色大片就是心目中的“超级英雄片”,“这些伟人就是给我们带来今天和平生活的‘超级英雄’”。

  6月11日晚,电影《1921》作为本届电影节开幕影片亮相。提及创作初衷,该片监制、导演黄建新说:“这部影片里面出现的先辈,真的是用生命去追求真理,去换取更多人的未来,这才叫伟大。为什么他们创建的政党只用了28年的时间就改变了中国?这就是我们想拍这部影片的原因,我们想去探寻这种超越生命的信仰的力量。”

  影片聚焦百年前这一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再现了这群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28岁的热血青年们,如何突破国际国内黑暗势力的阻挠,克服重重困难,聚集上海召开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为了还原历史细节,导演团队、美术团队历时近四年进行历史考据;在搭建置景之前,制作团队又和导演团队围绕电影的“年代感”“氛围感”多次讨论,一砖、一瓦、一张墙纸地深化布景细节,“从无到有”地营造出电影需要的年代氛围。

  据考证,望志路106号是当时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李汉俊的胞兄李书城的寓所。中共一大召开时,这栋建筑刚建造竣工,才使用了一年多,其实是一栋标准的新建筑。

  房子好造,但是“有年代感的新建筑”却很难拿捏。现代建筑标准与石库门房子之间是有冲突的,要想复原原始风貌,这些“老建筑”的骨架必须以钢筋混凝土搭建,在现代结构外面则要“穿上”当年风格的砖木结构“外衣”。

  饰演李达的演员黄轩表示,还原真实场景后,演员更有代入感。他回忆,电影里有一段毛泽东见李达时的场景,两位湖南老乡见面,李达在上海请毛泽东吃饭,但桌上没有辣菜,这是因为李达长期伏案、熬夜导致胃病严重不能吃辣。“这些细节都是对历史生活的真实还原。”

  据介绍,演员们进组前都阅读了大量人物传记等历史资料,努力进入人物状态。让制片人任宁印象深刻的是,常常在监视器里看到演员在镜头前呈现出“心中有信仰、眼中有光芒”的少年感、青春感,这也是导演始终追求的一点。编剧余曦则认为,讲好建党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希望如今生活在光明时代的我们,依然铭记曾经黑暗中的那一抹微光与炬火。”

  走近红色经典电影背后的真实历史,《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从朝鲜实地取材写作的中篇小说《团圆》

  除了待上映的红色电影,本届电影节还特别策划了“百年征程·红色光影”单元,通过放映讲述各个时期红色故事的经典影片,展现建党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白毛女》《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这些影片在它们上映的时代,都是绝对的“大片担当”。

  “这些老电影,对于今天的90后、00后而言虽然陌生,却是年长一代深刻的时代记忆,让今天的观众重新走进电影院看这些电影,或许也促成了几代人之间的对话。”该单元的策划者、电影学者石川说。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直击人心的,是作品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力量,而精神的力量经久不衰。走进影院观看经典红色电影,重温百年党史中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能够切身体会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苦难辉煌的历史。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气壮山河的呼叫出自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震撼了几代中国观众。

  《英雄儿女》是根据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1952年,巴金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大地,深入到志愿军中采访战斗生活并深受洗礼。

  1952年10月,巴金所在的连队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的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这一情节在巴金心中不可磨灭,后来演变成为《英雄儿女》中“向我开炮”的著名英雄形象。回国后,巴金写出了《团圆》,引起强烈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立即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在来自各界的修改意见的打磨下,小说《团圆》变成了电影《英雄儿女》。1964年,《英雄儿女》在全国上映。

  据了解,在拍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一最经典的场景时,布了100多个爆炸点。导演一声“开拍”,炸点起爆,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毫无惧色闯入火阵,眉毛、鬓发都烧着了,胳膊也烧起了泡,他全然不顾,完全融入情境中。

  这个镜头,一次拍摄成功。“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英雄,就这样矗立、定格在亿万观众心中。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为和平……”今天的人们,依然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而一部部红色经典电影,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

  主旋律题材受到青年追捧,年轻人对历史风云的热情、对伟人风骨的景仰、对理想信仰的追寻一直都在

  近年来,主旋律题材蓬勃发展,在电影、电视剧等诸多领域开花结果。许多“红色电影”“主旋律电影”收获了口碑和流量上的成功。

  去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电影领跑国内票房。《我和我的祖国》在全球同步上映,票房火爆,很多地方一票难求。

  不止电影。近期,多部历史题材电视剧引发追剧热潮,各大平台的评分十分亮眼。刚刚举办的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获奖名单印证了这一点,《觉醒年代》《山海情》这两部主旋律电视剧几乎包揽了所有重要奖项。

  这些主旋律电影的观众中,年轻人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想不到有一天我会给爸妈安利央视的红色题材剧……”这是一位00后网友发出的感慨,而这部主旋律电视剧是《觉醒年代》。这部剧豆瓣评分高达9.3分,已经被不少网友预定成了“年度最佳”。

  “其实不奇怪,《觉醒年代》让年轻人某种沉睡的基因激活了。年轻人通过这部剧,很真实地看到了先辈们的面孔与身影,并且觉察到了自身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发现,亦是让他们激动的原因。”文化评论人韩浩月表示。

  而另一部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同样获得了许多年轻网友的五星好评。“本来是陪老爸看的,结果自己看一集哭一集。”一名网友留言。

  有网友专门统计了烈士牺牲的年龄:拿着炸药包奋不顾身扑向敌人的特级英雄杨根思28岁;用血肉之躯堵枪眼的特级英雄黄继光21岁;在烈火中潜伏、一动不动的邱少云26岁……这些战士牺牲时,与许多年轻观众们同岁,不同时代的同龄人,引起了更强烈的共情。

  从《战狼2》《红海行动》到《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再到《山海情》《觉醒年代》,“90后”“00后”对主旋律题材的关注热情被一再验证。这充分说明,年轻人对历史风云的热情、对伟人风骨的景仰、对理想信仰的追寻一直都在。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教授关玲说,“我们过去对‘主旋律’可能有一些狭义的理解,但事实上,凡是能够将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呈现出来的作品,能够让观众投入进去映照到自己生活的,其实都应该叫‘主旋律’,因为它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导演傅东育表示,主旋律题材在年轻人中受到追捧,并不能简单地将原因归结到“建党百年”的节点,而是应该深入去研究现有的优秀主旋律作品到底为什么打动了观众。他认为,当主旋律作品开启了对人们生活细节,包括对历史的回顾以及历史与当下关联的表达时,会润物细无声地对受众输出感染力,“它就像我们的父辈传承到我们,我们再延续到下一代的一些品质,这种美好的传承能影响到当下的年轻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越是经典题材,越有长久的生命力,越有潜力和可能做出新的诠释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为什么越来越受年轻观众的欢迎?如何在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方面加大探索空间,赢得更大发展?

  6月12日,在电影节开幕论坛“共圆百年梦·启航新征程”上,国内电影行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中国电影集团策划了近十部重大主题作品,包括“五一”上映的《悬崖之上》以及《我和我的父辈》《无限深度》等。中国电影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表示,他们找到了一条主旋律影片的成功表达路径:“创作过程当中,更多是聚焦在每一个百年里,每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普通人(在历史背景下)展现的风采和所做的努力”,“从小人物的角度切入,用艺术化的手法还原历史事件,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他也注意到,“在当今,尤其是疫情之后几个相对爆款的影片,实际上都是情感碰撞”,“所以我们在未来创作里,会在真情实意层面多下功夫”。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再到《我和我的祖国》,第五代导演黄建新近年来的创作聚焦主旋律宏大叙事。在他看来,电影的核心是人的塑造。演员跟角色的结合,是电影的灵魂所在。“以往我们有时候拍得高高在上,观众挨不着。有的观众说,你要我抬着头,把我看得很累,我想平着看一会儿。实际上,真正令人敬仰的伟大人物不是这样高高在上的。”

  他以自己监制的影片《长津湖》为例。片中有场戏:上世纪50年代初,毛主席只有两件衣服没有补丁。有一件成衣补丁多达五十多块,警卫员把它扔了后,毛主席大发雷霆,认为衣服还可以穿。“这是不是以前的创作方法?但我们写了背后的故事。”黄建新介绍,其实,毛主席之前把自己仅有的大衣送给了毛岸英,毛岸英和刘思齐攒了8个月工资,送给爸爸一件大衣后就上战场牺牲了。毛主席每每想起他,就会拿出那件大衣披在肩上,在中南海的雪地里走。“这些故事是基于真实历史来写的。”

  谈到主旋律电影,如今不少电影人也愿意称之为“主流电影”。正如黄建新所说:“这是大家的共识。我们相信越是经典题材,越有长久的生命力。因为随着时代的眼界、大众审美趣味不断刷新,越经典的题材越有潜力和可能做出新的诠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云舒 管筱璞)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1-06/20/content_8553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