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境内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穿过黄河一号旅游公路,67岁的程俊怀走到了黄河滩上,远处是蜿蜒流淌的黄河,眼前是相连成片的池塘。走到塘中蟹笼前,程俊怀停下脚步,俯身瞧了瞧,青壳白肚、金爪黄毛,大闸蟹个个壮硕肥美、成色鲜亮。
程俊怀所在的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薛公村,地处黄河滩边。优质的水源、宜人的气候,再加上沙质盐碱土壤,使这里产出风味独特的“黄河大闸蟹”。国庆假期,这里举行了大闸蟹开捕活动,身为村支书的程俊怀有自己的考虑:“现在我们不愁销量,更想借此机会打响知名度,把村里的黄河旅游观光产业也发展起来。”
人声渐起,一辆辆来自天南海北的汽车停在了沿黄公路两侧。这条笔直宽阔的公路开通后,老支书最大的感受是,村里越来越热闹了。“先是好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搞养殖的、开农家乐的都有,现在很多外地人也到这里旅游。”程俊怀说。
薛公村三面环沟一面临河,周围大多是荒沟和滩涂地,村里人戏称自己住在“六边”上:“省边、市边、县边、镇边、沟边、河边”。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很长一段时间里,出去谋生成为大多数村民的选择。近年来,通过平田整地、整合利用滩涂资源,借助“党支部+公司+农户”的集体经济新模式,薛公村发展起了特色养殖,在黄河滩上实现“南蟹北养”。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的开通,更是为这里的发展按下快进键。
新建的沿黄旅游公路是硬质的柏油路,加宽了4米多,到运城市盐湖区、永济市等周边县市的车程时间比原来缩短近一半。现在,程俊怀的电话通讯录里,投资客商的名字越来越多。
一路通,百业兴。近两年,薛公村发展起来的不仅有水产养殖业,生态种植、黄河文旅等产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站在薛公滩最高处的观景台眺望,千亩荷花池碧波盈盈,片片绿意渐次覆盖纵横交错的山梁沟壑,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被各类苗木装扮得青翠葱茏,形成了集生态采摘、湿地观赏、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观光区。去年,依靠这三项产业,薛公村的集体收入达到142万元。
程俊怀还有更大的计划。“要抓紧把村里的基础设施再完善起来,提高游客接待能力,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程俊怀说,在沿黄公路边,集合餐饮、住宿、观光等服务的黄河人家生态园一期工程正在建设,预计明年10月左右投用。
在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西部,长约22公里的沿黄旅游公路北起吉县,南至河津,驱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路面上,九曲黄河、层峦叠嶂的磅礴景观尽收眼底。与这条南北走向的主干线相连的,还有向东部延伸的4条旅游公路支线。
“这些旅游公路全部建成后,将串联起西部以谭坪生态农业公园为核心的现代农业观光区,中部以乡宁古城、紫砂陶小镇和戎子小镇为核心的文旅融合精品区,东部以峰岭为核心的森林康养基地,南部以云丘山为核心的5A级旅游景区。通过构建‘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快进慢游深体验’旅游项目。同时将撬动乡宁县的苹果、花椒、葡萄酒、紫砂文创等产业升级,实现农文交旅融合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乡宁县枣岭乡负责同志说。
目前,山西省累计投资近1000亿元、总里程达1.3万公里的黄河、长城、太行3个“一号旅游公路”已全线贯通,其中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共4347公里,主线1233公里,支连接线3114公里,三大“一号旅游公路”连通113个县(市、区)、5630个村庄,串联起531个国保级单位、779个省保级单位、976个景区景点,构筑全域旅游公路网,形成融山水画卷、田园风光、历史文化于一体的风景线。
在与山西隔河相望的陕西,全长800多公里的沿黄公路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墙头村,南至渭南市华山脚下,连接了多条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把榆林、延安、渭南的1000多个村“串”在一起,同样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带来机遇。
深秋时节,榆林市佳县泥河沟村旁的黄河滩涂上,千亩枣林红果满树,压弯了枝头。这个坐落在黄土高原腹地秦晋大峡谷和泥河沟峡谷间的古村落,保存了目前世界上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千年枣树群。
红枣树耐寒、生命力强,在陕北一带,被称为“铁杆庄稼”。泥河沟村人口不足1000人,但红枣种植面积达1800多亩,每亩地1000多斤的产量,当地农民人均种枣收入达5000余元,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今年65岁的武治洲自打记事起,家里就以种枣为生。“这里产枣容易,但之前交通不便,卖枣是最让大家头疼的事。”武治洲回忆,“出了村口就是黄河滩涂,去县城卖枣只能从村子后山绕路走,20多公里的路要走2个多小时。”
沿黄公路的开通彻底改写了偏僻山村“卖枣难”的历史。2016年的春天,这条期盼已久的路修到了泥河沟村口。武治洲至今记得通车时的场景,“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那天都聚到村口围观,很兴奋。”
路修通了,到县城卖枣的时间缩短至20分钟,泥河沟村不仅红枣越卖越红火,这两年,依托红枣观光采摘的旅游业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自泥河沟村沿着陕西沿黄公路一路向南,一座座古村落次第映入眼帘。走进木头峪村,随处可见典雅的门扇、精致的石雕,一座座明清旧居让人仿佛穿越回数百年前。这是陕西陕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参与投资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公司总经理张卫军从事旅游投资开发10余年,曾参与过北京古北水镇、江西葛仙村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开发的他,近几年将目光聚焦在沿黄公路上。
“佳县沿黄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陕北自然风光、秦晋黄河峡谷风景,也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文化民俗等,如此大规模优质旅游资源集中于黄河沿岸旅游带上,是非常具有开发潜力的。”张卫军告诉记者,以前受限于交通条件,各点之间分散经营,不能形成合力,未能发挥出沿黄旅游带的集群优势。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17年8月,陕西沿黄公路全线正式通车后,越来越多的开发商瞄准这里的旅游发展潜力,加快布局沿黄公路旅游项目。去年以来,相继推出谭家坪民宿、山沟沟民宿、东方红研学、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等沿黄旅游项目,逐步形成沿黄旅游项目多样化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通过沿黄公路,陕晋两地的旅游资源得以联动发展。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陕晋两地的沿黄公路逐步连通,这条黄河文化旅游带,正在成为推动两地沿黄地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桥梁纽带。
去年7月,陕晋两地共同签订的两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以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等领域为重点全方位深化合作。“将充分发挥陕西省沿黄公路、山西省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路线里程长、串联节点多、文旅资源优、辐射带动强等优势,共同打造‘陕晋黄河1号旅游公路’,实现交通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陕西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同志说。
在薛公村,与沿黄公路连通的临猗黄河大桥横贯黄河两岸,这是连接晋陕两省最长的跨黄河公路大桥。“11月底这座桥就要通车了,以后从我们这里到陕西铜川的车程将从4小时缩减至两个半小时,薛公村的未来发展也会走上快车道。”望向桥的方向,程俊怀期待着。(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侯颗 文子玉 自山西、陕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