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监察资讯

时间:2024-10-29 21:11:15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监察委员会

  

  

  图为浙江省湖州市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调试新引进的全自动机器人。该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生产效率,每隔90秒就可以生产一套新能源汽车车身金属零部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使得新质生产力实践探索不断得到丰富,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节能、传统产业升级等现代化产业领域大放异彩。我们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实施产业强链行动,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传统产业升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向创新化、全球化跃迁,不断构建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新质生产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重要性和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多地考察时,反复强调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性: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做优现代能源产业集群;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广东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所在,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新动能的重大战略举措。现代化产业体系由多个不同领域的产业组成,包括制造业、服务业、信息技术、金融业等,这些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持,通过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和优化,形成完整、高效、安全的产业链条,增强经济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代表着创新、高效、绿色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产业体系的数智化转型。这些技术使得生产流程更加透明、可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运营成本和能耗。同时,智能化转型还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如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等,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增添了绿色元素,从而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需要关注的是,随着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例如限制进口、提高关税等,从而带来贸易壁垒、供应链中断等连锁反应,全球产业体系正在经历深刻重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而高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则向创新能力强、产业基础好的国家和地区集中。这种趋势可能使我国的国内产业面临竞争加剧、市场份额下降等挑战。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状况,许多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技术封锁,一些国际合作项目受到影响,继而导致这些国家的产业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国际竞争时面临困难。因此,各国纷纷寻求产业链的重构和多元化布局,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然而,这一过程需要巨大投入和时间,且可能面临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挑战。另外,能源的利用开发与全球环境保护共识的增强,使得各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环保因素,而传统产业往往存在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与环保要求之间存在矛盾,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部分国家和地区试图通过“脱钩断链”来遏制我国发展,给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挑战。尽管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产业在原始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有效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应对国际市场挑战,从而不断提升我国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优势。

  以新质生产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现代化产业体系涵盖了多个领域和行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场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做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不断创新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也将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牵住“牛鼻子”,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引导产业创新的策源地。要精准定位并聚焦关键技术、核心领域以及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集中资源优势和研究力量,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要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这些领域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以及关乎国家安全、民生改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打造一批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要积极构建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载体,可以高效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此外,还要构建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吸引会聚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团队,发挥其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用好“新要素”,构建各类优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的集聚地。以技术创新和数据开发为代表的优质先进新型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要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数据的获取、传输、存储、管理、共享一体化,强化公共数据资源共享,打破数据壁垒,推进政务、工业、健康医疗等领域大数据应用。要推动生产要素配置模式的创新。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有效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得以在产业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助于提升产业体系的整体效能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要建立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推动技术、数据、信息、知识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加强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抢占“新赛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示范地。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其形成未来产业发展生态圈。例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前沿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例如智能制造、数字金融、远程医疗等,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撑。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同时,要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标对表,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国际化水平。

  激活“新变量”,推动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地。强调绿色化发展理念,积极建立以节能降碳、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导向的绿色供应链体系,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绿色制造业发展,推广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制定绿色产业标准和认证体系,规范绿色产业的发展和管理,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加强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新增产能,推动现有产能的升级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维护产业体系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将有助于产业体系长期稳定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新机制”,不断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新高地。首先,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例如,沿海地区可以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中西部地区则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能源化工等产业。其次,推动产业在区域间的合理布局和协同发展体制机制。通过跨区域合作和共建产业园区等方式,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和配套,通过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第三,加强产业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建设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构建平台等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支撑。还要以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等方式,为现代产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和便利的环境。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xwhc/yw/202410/t20241029_8599490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