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自建成并对外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领略江南建筑之美,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苏州博物馆既有现代感,又极具中国传统建筑韵味,体现了“中而新”的文化风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如何更好地从传统文化视角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湘平的新著《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以融会中外的宏阔视野和贯通古今的历史哲思,晓畅而不失生动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为人们揭示出“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现代美好生活之道。
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精神动力系统
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著名哲学家贺麟曾经指出:“在思想与文化的范围里,现代不可与古代脱节。任何一个现代的新思想,如果与过去的文化完全没有关系,便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不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文化或历史虽然不免经外族的入侵和内部的分崩瓦解,但也总必有或应有其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我们事实上是在不知不觉中传承着那些基因性的东西——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今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加主动、自觉地传承,使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被聚焦、被照亮,变成自觉遵循,从而使“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君子之道能协和现代化而大道其昌。
本书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拓展的实践,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精神动力系统,并指出这一动力系统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作用。作者首先对所谓“韦伯命题”中的关键词“理性”进行了前提性批判,指出“这种以工具理性为核心、强调改造和控制世界的理性主义实质是基于个人主义的经济理性主义”,而“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差别最根本的一条是对理性的不同理解,超越西方现代化不是要反对理性和理性化,而是要超越西方对理性和理性化的独断式理解”。接着,进行内涵辨析,并作出正面解答,“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与中国传统(适应世界)的实用理性的结合,是有人身的、基于人的‘安所遂生’的生存理性”,本质上是存在理性,也是一种合理性。最后,以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即“人类社会何去何从”“人类往何处去”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为现实旨归,提出当今人类根本上需要的是一种超越中西的公共理性——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民族谋复兴,而且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为解决人类生存危机贡献智慧,最终追求的是全人类中所有民族、国家、地区和个人都能幸福地存在,过上美好生活。
溯源中国式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现代化追求必然涉及古今之辩,本书以大历史观鸟瞰时代,试图通古今之变。作者洞悉到中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悖论性事实,即“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是对包括传统文化在内对前现代性的超越;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正是中国现代化得以真正开端的重要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即使有优秀的部分,似乎也需要等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去挖掘、转化、创新才能为现代化所用”,进而以自觉的历史意识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追根溯源。
本书首先在探源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百年演化,以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辩证法肯定了今天中国将优秀传统文化视为现代化根基的正确态度。其次,充分挖掘了自17、18世纪以来海内外有识之士在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根基性作用的思想观点。第三,从“元”理论层面审视历史断裂性造成的短暂、局部冲击,实则是历史连续性在更长时间线中对其的涵纳和再转化,揭示出二者之间相互渗透和双向作用的内在机制,论证了“传统是现代性生长的资源”“现代性的动力深深扎根于前现代之中”“不仅中华文明赋予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而且中国式现代化也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第四,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得以可能的历史逻辑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近现代历史一种先在、先验的力量,不是人们去选择它,而是它在筛选所有的思想主张和政治力量”,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能够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才能够站得住脚、生根发芽,最终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探索未来更好的制度提供了借鉴。第五,肯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并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具体国情、塑造着当今的中国特色:“生生”而“人口规模巨大”,“天下同利”而“共同富裕”,“文明以止”而“文明相协调”,“天人合一”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和万邦”而“走和平发展道路”。
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作者从《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出发,将大众熟悉的四书之一《中庸》的核心思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为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提炼出来,结合朱熹“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的注解,在潘光旦“位育论”的近代解释之基础上,并证之以中国历史上的正反经验,最终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凝练为“中和位育,安所遂生”八字箴言。
“中和位育,安所遂生”,大致意思是人与天地万物处于各自合适、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各尽其性、充分发展、自我实现,如此才可能达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类过上美好生活的根本目标。人类应当赞助而非设计性地改造世界,“致中和而参赞化育是人的最佳选择”。其中,“中和位育”侧重本体、规律的揭示,“安所遂生”侧重价值、方法的追求。“位”和“所”表明了“秩序”的优先性和前提性,“育”和“遂”揭示了“进步”的向上性和过程性,“中和”“安”“生”指向了“幸福”的最终目的是美好生活,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孜孜奋斗的重要目标——社会稳定有序、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安居乐业。这是基于生命领悟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统一,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种根本关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发展观、生命观,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系统、自然协调、相互成就、中正和谐、适所宜人和永续发展。
本书着眼于彰显“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人类普遍性,即它不仅仅是中国人前现代的民族性理解和地方性知识,而是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本体性理解和本质性追求,蕴含着解答今日人类困境的基本提示。身处现代化急行军中的现代人普遍地感受到生存焦虑,难以安身、安心,归根到底是难以安生。对于个人而言,“中和位育,安所遂生”正是人们在注定的现代化中获得美好生活的生命真谛和人生法则所在。这也许是每一个普通读者阅读此书所能得到的收获。
(周春兰 作者单位: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