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监察法制网
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报道

时间:2024-08-28 01:37:11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石窟寺既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辉煌灿烂的见证,更是全人类共同精心呵护的文化瑰宝。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如何加强石窟寺保护管理与规划各抒己见,分享观点经验。

  在丝绸之路甘肃段一千多公里的沿线上,现保留着百余处规模不等的石窟寺,它们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如一串串明珠,镶嵌于酷似如意的甘肃大地上。

  在甘肃省文物局局长程亮看来,加强石窟寺保护管理与规划,深化价值阐释、着力构建石窟寺考古研究体系是关键。石窟寺考古可以完整地揭示石窟寺的功能布局、建筑形态、空间结构及其与周边环境景观的联系,为开展石窟寺的全要素保护提供真实载体。要积极推进石窟寺考古的专项调查与研究,持续推进重点石窟寺考古报告编辑出版。同时强化考古学科发展宏观规划,推动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石窟寺考古应当借鉴更多当代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尤其是关于文化变迁和社会面貌的研究,以文化变迁动力研究为导向,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解读石窟寺。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修复工作现场。敦煌研究院供图

  石窟寺文物修复技术是本次论坛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很多学者提出,要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分享了利用微生物技术修复和加固岩土工程的技术。

  “由于历史原因、保存状况不佳等原因,大量石质文物出现了剥落、残缺等病害。然而,传统的修复材料存在异物入侵的缺点,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和推广相容性好、耐候性强、无毒的文物保护修复材料。”刘汉龙告诉记者,他和团队历经近4年的研发,发现可以将微生物的矿化过程应用在岩土工程上,利用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进行石质文物的补配修复和可移动文物的粘接修复。

  “目前,我们通过大量的宏观和微观实验,验证了微生物矿化修复方法在文物修复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石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到目前为止,该技术已应用于大足石刻和红井纪念碑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刘汉龙介绍。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148窟数字化采集工作现场。敦煌研究院供图

  论坛上,还有专家提出,对于大多数石窟寺类型遗址,在其保护管理与展示弘扬工作中存在忽视整体环境、将石窟寺欣赏等同于雕塑和壁画欣赏的问题,这使得石窟寺文化内涵拘囿于洞窟之内,石窟文化缩减为佛教艺术的表象,剥离了石窟赖以建成的历史地理环境。

  “因此在保护管理与规划方面,需要引入文化景观方法论,即将保护对象置于更宏大的时空背景中考量,重现自然与人文的互动关系。”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告诉记者,以麦积山石窟为例,在文化景观视野下,对麦积山石窟的遗产构成认识不再局限于崖面窟龛以及窟龛内的雕塑与壁画,而是将保护目光扩大至与遗产密切相关的核心环境要素,这包括了与石窟直接相关的山体环境、地形地势、河流水系、村庄森林等自然环境要素。

  

  图为论坛现场专家学者在进行主题分享。文子玉 摄

  “当前诸多以石窟寺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皆面临着极端天气增多、旅游需求旺盛、保护技术和保护能力与世界遗产保护要求不匹配等诸多挑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要突破这种困境,未来需要坚持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遗产价值的挖掘与阐释,持续性开展保护机制体制改革,建构适应保护需求的管理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同时,加大科技的投入推进基础和应用研究,逐步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和质量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共享。强化人才培养,尤其是各类文物保护管理人才,建设创新团队,确保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文子玉 自甘肃敦煌报道)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6177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