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恩格斯指出:“仅仅詹姆斯·瓦特的蒸汽机这样一项科学成果,在它存在的头50年中给世界带来的东西就比世界从一开始为扶植科学所付出的代价还要多。”
1842年11月,恩格斯来到曼彻斯特。他花费21个月时间,深入工厂和工人的居住区走访调查。恩格斯敏锐地察觉到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自从纺织业使用蒸汽机以来“一个工人做着200人的工作”“棉织品的输出量增加了7倍”。
1844年,马克思来到巴黎,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他阅读了大量经济学著作,认为科学技术通过工业在实践中日益影响人的生活,而工业的发展事实上则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1845年7月,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在英国进行了6个星期的实地考察。在曼彻斯特,他们深切感受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对于科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845年9月,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共同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动力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个人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创造自己的历史。科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也是由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他们指出,自然科学是“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详细列举了机器的使用、化学的应用、轮船铁路电报等科学技术成果,肯定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注意到,19世纪中后期,电力逐渐得到广泛使用,人类社会开始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究其原因,他们认为,一系列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或变革,科技革命就是在生产力领域的一场变革。恩格斯指出,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科学是“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表现了“这一发展总过程的精华”。同时,科学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即使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他们深刻阐述了科学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预言,随着科学的进步,“基本教育、知识等等,阅读、书写、计算以及商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等等,就会越来越迅速地、越容易地、越普遍地、越便宜地再生产出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从而为整个社会和社会的每个成员创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为实现人的自由提供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人的自由方面的重大意义,并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系统阐述科学的起源、本质、发展动力、现实意义与可能引发的问题等重要内容,为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奠定了思想基础。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有效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党的使命和中心任务,提出了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策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制定科技发展规划,领导科技工作者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改革开放后,充分激发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组织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任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历了艰辛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我们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持续做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这篇大文章,以强大的合力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王雨洋)